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国际化战略系列报道】华少庠:发挥优势 因地制宜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4/06/23 09:41:00 点击数:

 

目前,我国高校已经普遍将国际化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上月,国际化战略推进大会在学校召开,徐校长所提到的师资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学国际化、科研国际化、管理与服务国际化、文化与氛围国际化等几点,对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目标。如果我校能够在以上几点取得明显进展,必将使我校在国内外的声誉得到极大的提升。

取长补短 拓宽国际视野

师资国际化我个人认为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我们的教师走出去和国外优秀教师走进来。走出去指我们的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积极参与国际性科研活动,积极参与和组织与国外优秀高校的学术交流活动。走进来指积极邀请国外著名学者参与我校的科研、学术和教学活动,积极引进海外高精尖人才。

就个人经验而言,青年学子去海外学习的经历对个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完全不同的教学、科研体系里的求学经历,不仅可以丰富人生阅历,还可以较好了解当今自己专业学科的国际发展现状,并与国内现状作比较,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对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而言,去所学语言的国家学习,不仅可以使自己的语言能力获得很大的提高,进一步了解所在国的国情和社会文化风貌,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较好地基础。 

我留学的地方在德国。德国大学基本上是国立的,大学教授的位置历来炙手可热,但都是公开招聘。入选者必须证明自己是这个专业领域的佼佼者。当选者获得国家较为优厚的待遇和社会的尊重。我国高校年来的发展趋势,与德国高校有十分近似之处。

德国的大学在学生专业培养上,比较强调个人专业兴趣和志向。学生选择专业也是根据个人的专业兴趣和志向,没有服从专业调配一说。同时,热门专业的淘汰率也很高,特别是工程类专业、法律专业、医学专业和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考试不及格,说明该学生不适合学这门专业,要么转专业或转校,要么离开大学。这样,专业学习的建构,既考虑尊重个人意愿,也符合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我国的大学有太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毫无兴趣,因而对学习也毫无兴趣。我国高校应在这方面借鉴德国大学的培养模式。

发挥优势 提升国际化水平

放眼全球著名高校,国际化程度高几乎成为其共性。不可否认,地处西南的我校,与一线城市的著名高校在这方面还有较为明显的差异。由于学科关系,本人近年来去上海同济大学的次数较多。走进同济校园,就会让人立刻感到这里留学生数量很多,外籍教师的人数也很多,几乎每周都在召开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同济大学的教师出国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也非常多。学生通过校园里的各种专业国际学术会议,极大地开拓了学术视野,了解到了本专业国际上的发展现状和方向。

我校地处西南,办学条件目前难以与一线城市相比。此外,西方国家国际化较为方便,历史上各西方发达国家联系极为紧密,特别是在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后。西方国家的语言与英语亲缘性较大,学者间几乎没有语言障碍,交流十分方便。我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国际化必须根据我们已有的条件,发挥我们的优势,因地制宜,提高我们的吸引力,使国际化的动因不仅来自我们自身,也来自各个国家自己感受到的中国吸引力。

我认为,我校的国际化,应以我校的强势学科为基础,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我校强势学科的国际声誉,形成内外两方面的动力,从而达到我校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我校的国际化,就是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使我校的传统强势学科达到国际公认的一流水平。

在当前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校的“人才强校主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是十分正确的。大学科研、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人才。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魄力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同时,通过国际化,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具有国际眼界,能够把握世界先进技术和理念。“人才强校主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如果大家努力实现这两大战略,我校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能更上一个台阶。


个人简介:

华少庠,教授。1958年生于四川成都。1983年任教于原成都科技大学外语系(现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1998年从四川大学调入西南交通大学。1983年、1995年和1998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德国鲁尔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德语教学工作,研究工作方向主要在德语文学和美学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德语翻译以及相关的翻译研究。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