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高中时期就已听过泽厚先生的大名,却一直未曾拜读过他的作品。大一的暑假,当时的自己还有一股心劲,就卯足了劲把《美的历程》啃完了。说是啃,一点不为过,因为当时读来晦涩无味,当真是嚼蜡般硬着头皮在啃这本书。时隔2年,回头再看,却觉得,文采飞扬,言辞精确,规模宏大。从混沌未开,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穷途末路,回光返照的“康乾盛世”,从贯通古今的飘逸线法,疏意俊朗的山水意境,到狞厉呼啸的青铜饕餮,这部皇皇巨著带领我完成了一次从古到今的美的历程。
面对这样一本书,阅读量极小的自己只有仰望的姿势来拜读,从未有任何一层想法对其有任何批判与挑刺,这种行为无异于班门弄斧。可以将其视为美学入门读物来看,因为其中对中国每一时期的美学特点都做了高度凝练的概括;可以将其视为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因为其中对美学的阐述之外,更多地对那个时代的人文思想与社会风潮有了详尽的描述;亦可将其视为一部文学作品来读,作者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在行云流水间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字的优美与凝练。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部好书中,读者尽可拾取自己喜欢的珍宝,总有一款适合你。
美并不单独存在,它是依托于人的意识发展,时代变革,经济发展,政体变动等等许多因素,美的历程更多的就是整个中国人的想法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正如全书的开头语所说,美的历程的整个故事要从哪里开始?要从遥远得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我冒昧将这个时期称之为“美的混沌时期”,遥远的远古时期,人经过进化之后大脑发达了,但是独立的意识还未形成,只懂得怎样去生存,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这个时期就是满足最基础的时期—满足生存需要。人们群居而生,对大自然基本一无所知,天灾面前,人类只有敬畏,敬畏神明催生出了巫术礼仪,最早的艺术便从中而生。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巫术仪礼以其独特的形式孕育了早期的歌与舞,人们围聚在一起,相互应和,手舞足蹈,期盼仁慈的上天可以给予自己一个生存的机会。人们的智慧赋予他们制造器具的能力,出于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他们有了自己的动物图腾,并在器具上涂刻下动物图案。随着时间流逝,人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意识,对于器具与周遭并不满意,有了出于本性的美的追求,他们将图案雕刻得更加精美与赏心悦目,而氏族部落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快,动物图案渐渐演变成为更加美观,更易雕画的几何纹路。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与合并,让他们的图腾不断变换与添改,直至最强大的炎黄部落出现后,动物图腾最终变为各个图腾的合体—龙。
“美的混沌时期”中的美更多的是自然而然,发自于人的内心的美。原意识的美没有精巧与装饰,更多的是那个时期人的内心与那个时代的印记,美的载体们更多充当的是历史资料的作用,但它们却是整个中华美的基础。
接下来进入的时期,我则笼统地将其概括为“美的形成时期”。从夏,商,周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朝代的出现表示着人们的自我意识更加成熟,对于血缘氏族的概念更为明确,社会不再是一片混沌,有了阶级的区分。神秘的巫术礼仪不再仅仅是敬畏自然的存在,更多的是作为统治思想,稳定社会的工具。信息量的增大也使得早期的图画不再满足人们的日常记事,对于几何线条的迷恋和对图案的继承,催生出了早期的文字—甲骨文。在这时候,美并未停下它的脚步,作为暴力社会的遗留产物,饕餮(也是传说中龙的儿子)作为一种恐怖的象征从巫术中脱离出来,成为了图腾象征,也成为了美的载体,它作为最为常见的图像出现在了青铜器上,更加复杂的图案与更加繁复的线条,让整个青铜器的艺术感有了一个飞跃,而青铜器的出现也为文字的记载提供了场地,金文随即而生,书法这一混沌的概念也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人们对于美的更高的追求使得青铜器的形状与雕刻艺术也有了“滥觞期”“勃古期”“开放期”“新式期”四个时期。时间未曾停止,青铜器也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思想激变中完成了历史使命。之所以将春秋战国归为形成时期就是因为这一时期形成了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总思潮—理性主义与中国思想的基本线索—儒道互补。春秋战国是转折时期,思想如是,美亦如是。之前的美更多的是人们的原意识或是简单粗暴的目的诉求过程中非主动形成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后,美变成了人们的意识行为,有意而为之的一项活动,变成了真正的“有意味的形式。”人们有了意识,所以将早期出现的汉字优美地排列起来,成了文章,有了《诗经》,有了“赋比兴”;人们有了意识,将从远古时期就钟爱的几何线条运用到自己所居住的房屋中,形成了再也未曾变过的中国建筑形式—平面展开的复杂结构。人们有了意识,才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凝冻在文学,书画,建筑等等各种艺术形式中,不断传承下去。
“美的形成时期”承上启下,在美的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构建了之后美的大框架,为之后的发展铺设了大神经,就像是人体中的“任”“督”二脉,其他的脉络只是在其左右蔓延,根却在其间。
从接下来的楚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到元明清,都是我心中的“美的变革时期”。在理性主义和儒道互补的基本指引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更替,美的发展经历着不同的变革。楚国《离骚》的浪漫主义,汉时期的大气磅礴的古拙风格,魏晋时期的人生探索,玄虚学派以及艺术至上的风潮,南北朝时期的逃避现实,追求轮回的佛陀难音,盛唐时期的狂妄奔放的青春李白,中唐时期的韵外之音,宋元时期的“有我”“无我”之境,明清时期的现实市民文艺,都在两条大线之中来回摇摆,各显风骚。绘画,书法,雕刻,工艺,文学,多样的艺术形式展现着不同时代的社会风神,存放着千万才子佳人的惊世杰作,也映照着每一段时期人们心中的究极思考。不想再去一一概括展示每个朝代的突出美卷,泽厚先生在书中已经有了充分的描述。只有不断的感慨与留恋。
在细细咀嚼中,中国美的历程与西方艺术发展历程有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魏晋时期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与王尔德的美学运动思想不谋而合,唐宋时期的文章合为时而作,与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有维护现实秩序的作用也异曲同工。艺术无国界,艺术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为全人类所共有。到了这里才会明白各国的艺术家在语言不通情况依旧交流无碍,艺术给予了他们了特殊的能力,在艺术面前,我们的名字都叫做人。
读书过程中,令我十分动容的另一点就是泽厚先生的博闻广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旁征博引,纵览古今,贯通中西。每一处引用都细细标注,甚至自己从别人书中引用的观点也会一一说明。前辈们精神如此,吾辈当愧首。
匆匆浏览泽厚先生大作,在此狂妄地大放厥词,实属不当,但只是作为自己年少的一个读书笔记,就当是对现在的一个巡礼。就像书中所说的“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我想,自己的目光也应该指向未来。
作者简介:
郭权,男,生于93年教师节。热爱电影,话剧以及阅读等一系列看似伪装文艺,实则提高心灵的艺术。身宽体胖,经常困苦于自己的相貌身材,便在书籍中寻求精神粮食,以便得到心灵安慰。非常庆幸在成长岁月中有读书这一爱好,一书一世界,繁复多变的世情百态,恩怨纠葛的人物关系,旖旎炫目的风土人情,天马行空的怪力乱神,一切的一切,你在温暖的书桌旁就都可以体验。生命的长度无法决定,但生命的广度可以改变。愿以书为挚友,在其陪伴下领略更加精彩的世界,走过更加宽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