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经典悦读】刘堃:希望的救赎——读《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有感

来源:校友办 日期:2014/06/19 08:17:00 点击数:

 

贴近现实生活类的书一直是我的最爱,触动灵魂深处的感慨和重新审视人生后的感悟往往震撼人心。《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正是这样一本书,它用经典和动人的语句反映着现实生活,讲述了银行家安迪含冤入狱,怀着对希望的信仰,最终成功越狱、重获自由的故事。

《救赎》是美国大师级小说家斯蒂芬.金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改编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荣获7项奥斯卡大奖提名。这不仅是一本耐人寻味的小说,还是一个关于生活的寓言,更是一次关于人性深层次的剖析。它以“体制化”监狱制度为背景,以“希望”为主题,最终实现人性自我的“救赎”。

 

体制化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enough time passes...you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 is institutionalized.”(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的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他。这就是体制化。)

“体制化”是人在一定的体制下形成的一种心理依赖,或者说是情感上的习惯。人对体制是存有依赖性的,一旦产生依赖性再进入新的体制中,就会失去原有体制的束缚,但依赖性却使人想在新的体制内寻找原有体制的束缚。当然这是做不到的。因此就会变得心力交瘁、感到失去了方向。书中的狱中图书管理员老布就是这样一个被体制化了的人。老布是狱中受人景仰的老好人之一,他在监狱里生活了50年,当刑满释放时,他已是一个80岁的老人了。当他听到自己被假释的消息时,不是感到高兴,而是感到恐惧和不知所措,他害怕离开监狱。失去了监狱里“安稳”的生活和周围狱友的尊重,而重获自由的他,面对高墙外的生活无所适从,他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最后抑郁而终。

关于肖申克监狱中的“体制化”,书中有详尽的描述:“起先,你无法忍受被四面墙困住的感觉,然后你逐渐可以忍受这种生活,进而接受这种生活……,接下来,当你的身心都逐渐调整适应后,你甚至开始喜欢这种生活了。什么时候可以吃饭,什么时候可以写信,什么时候可以抽烟,全都规定得好好的。如果你在洗衣房或车牌工厂工作,每个小时可以有五分钟的时间上厕所,而且每个人轮流去厕所的时间都是排定的。三十五年来,我上厕所的时间是每当分针走到二十五的时候,经过三十五年后,我只有在那个时间才会想上厕所:每小时整点过后二十五分。如果我当时因为什么原因没办法上厕所,那么过了五分钟后,我的尿意或便意就会消失,直到下个钟头时钟的分针再度指在二十五分时,才会想上厕所。” 

也许四面白墙禁锢的是他们身体的自由,但“体制化”却禁锢了他们内心精神的自由。“体制化”是习惯产生后对思想上形成的一种“僵化”,或者是对新生活的一种“恐惧”。有人认为,书中所描写的监狱中的“体制化”离我们很远,其实在我们身边就存在着“体制化”。前几日接待一位从泰国回国来的朋友,当我问他是否还有回国工作的打算时,他却笑着摇摇头说:“回来做什么呢?”。一个中国人,熟练掌握中英泰三国语言的企业高管,却不知道回国后能做什么?他的心已经被束缚,这就是“体制化”的结果。当人们被“体制化”后,便开始接受现实,开始认为有些事是不可能办到的,开始变得循规蹈矩,不能适应外界的变化。然而决定命运的人是你,让你“体制化”的人也是你,是你的恐惧、不自信和失去希望让你接受现实,只有你才会让你被“体制化”。就像书中告诫我们的一样: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让你自由。)

 

希  望

  “Don’t forget that there are places in the world that are not made up of stone, there is something inside that they cannot get to, that is hope.”(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

安迪是一个年轻的银行家,原本要报复妻子外遇,但后来打消了念头,不料妻子和情夫遭遇杀害。在法庭上,安迪被指控杀害二人罪名成立,被判无期徒刑后入狱。来到肖申克监狱后,安迪用新的思想丰富了体制内的封闭,改变了肖申克监狱原本的死气沉沉。安迪运用自己财务方面的知识为狱警处理税务问题。他还用了6年时间每周写两封信给政府,扩建了监狱中图书馆,并使之成为了“全英格兰最好的图书室”。在这里,他教会狱友读书识字,获得文凭,学习一些有用的东西,充实自己,即使走出监狱,至少还有一项技能来填饱肚子。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忙着活,或者等死。)这是安迪对人生的总结,简短而富有哲理:有的人,终日浑浑噩噩,活着只为了终有一天的死去;而有的人,即使面对最艰难的环境,他们依然抱有希望,依然为了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安迪从未放弃过对自由的渴望,他也一直在为自己的希望努力着——他用一把能藏在《圣经》里的小锤儿,一把在瑞德看来600百年也挖不穿监狱墙壁的小锤儿,他花了19年的时间,在监狱的墙壁上终于凿开了一条通往自由之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爬过了500码的粪池管道,爬向了自由,爬向了希望。

19年的时间,足以让人们的棱角磨平,忘却了最初的梦想和希望。而安迪从未放弃过对希望的信仰,并为之不懈地努力着。人生难免会遭遇艰难困苦,但希望就如一盏明灯,给予我们力量,指引我们前行。正如安迪写给瑞德的信中所说:“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希望是件好东西,也许是世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从来不会流逝)。

 

救  赎

“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 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迪是整个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因为他不但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狱友,他在一定程度上使他周围的人明白了追求自由和希望的可贵——瑞德就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瑞德会叫瑞德(Red)?这可不是随便起的名字,因为Red就是Redemption(救赎)的前三个字母。所谓“救赎”,未必只是去“救赎”别人,更重要的是实现自我的“救赎”,也许就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真正含义。  

瑞德是一个狱中交易商,只要你付得起钱,他几乎有办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安迪的小锤儿就是通过瑞德买到的。瑞德对“体制化”有着清晰的认识,可他却不敢挑战权威。当他一面感受着来自安迪的“希望”时,一面又接受着狱中日复一日的“体制化”。所以不断劝说安迪放弃希望,在他看来,“希望”是件危险的事情。在最后一次面对假释官时的谈话我们就能看出,他已经改过自新,但却做好了接受被体制化的准备,他说:“改过?嗯,让我想想。我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对我来说,那只是个用来掩饰的词,政客用辞。你们年青人能穿西装打领带,有份好工作。你到底想知道什么呢?我对自己犯下的罪感到后悔吗?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不是因为我在监狱里,或者你认为我应该感到后悔。回想起以前的我,一个年青、无知的小孩,犯下了滔天大罪,我想和他谈谈,和他讲讲道理,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事……但是那已经不可能了。那个小孩已经无影无踪,只剩下这个老人,我得这样活下去。改过?那只不过是个胡说的字眼。所以,你继续盖上你的印章吧,年轻人,别再浪费我的时间。跟你说实话,我一点儿也不在乎。”在他看来,能出狱固然是好,但若不能,也欣然接受,就是这样一种释然的态度,竟获得了假释官的批准。出狱后,瑞德没有走老布的老路,而是踏上了未知的旅程,像个自由人,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就像本书结尾所描述:

我发现自己兴奋莫名,颤抖的手几乎握不住笔。我想惟有自由人才能感受到这种兴奋,一个自由人步上漫长的旅程,奔向不确定的未来。

我希望安迪在那儿。

我希望我能成功跨越边界。

我希望能见到我的朋友,和他握握手。

我希望太平洋就和我梦中所见的一样蔚蓝。

我希望……

不同的人,在面对“体制化”后的不同态度,所呈现的不同结局,正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一再回味。怀着希望,努力向前,耐心等待属于自己生命中的辉煌,这就是《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这就是它所说的:

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at's all.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有些鸟儿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作者简介:

刘堃,200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随后在泰国易三仓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交大校友办工作,目前,正在为校友服务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作者:刘堃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