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海归人才国际化战略报道的采访邀请时,陈滋利教授多少有些诧异,因为“海归人才”的头衔,于他而言,似乎很遥远了。但是,正式切入到那段国外求学的经历,他的记忆却又如此清晰,仿佛就在眼前。
走出国门 共同受益
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陈滋利来到西南交大工作,1994年,伴随着新一轮的留学热潮,他拿到了英国贝尔法斯特皇后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三年后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回国,继续选择在西南交大任教,直至今天。近三十年里,除却三年多的留学经历,他不曾离开过交大,甚至不曾离开过那三尺讲台,期间他也有过其他选择机会,但陈滋利始终不曾动摇过,究其原因唯有热爱教育和热爱交大。
陈滋利说,如果说这些年他还算取得些成绩,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留学经历和学校给予支持的多次出国访问,让他拓宽了视野、站在了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前列。最新的学术前沿和学术动态打开他的研究思路,全新的思维方式使他豁然开朗,健全完备的服务管理让他心无旁骛等等,这一切都让他受益匪浅。
今天,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飞快变化,陈滋利认为,仅仅靠一所学校、一个范围、一个区域内的人力和思想方式远远跟不上发展节奏。因此,必须有合作,有交流,有碰撞,才可能有创新。国际化,从人才的角度讲,实际上是要把国内和国外科学家的才智积聚,把多方的智慧融合,才可能转化为质的突破。他以台湾的发展为例,谈到出国热,台湾五六十年代大量人员走出去,直至七八十年代大量人员回流,对台湾经济的腾飞和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转眼看大陆,八九十年代迎来了新一轮的出国热,到今天回流的人越来越多。更可喜的是,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人,甚至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开始被吸引到国内,长远来看,对中国的发展以至于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都是非常有益的。
当下,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尤其体现在人才和成果上,作为一所百年名校,要想在将来的高等教育中还继续保持优势,国际化战略是必然趋势。如今学校也具备了为老师们提供出国交流的各方面条件,结合学校实际,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老师尤其年轻人出国进行短期或长期交流、访问,是今天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因此,走出国门,对个人、学校、国家的发展百利而无一害。
宽容环境 利于成才
陈滋利认为,实施国际化战略,人才一定是必谈话题。小到一所学校,大至一个国家,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通常情况下,恰恰是这种共识又常常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为人所忽略,尤其人才成长是一项欲速则不达的长期工程,所以从战略的高度常抓不懈,方显成效。
在国外的求学经历,以及近年来出国访问的所见所得,使得陈滋利常常拿国内外的人才政策相对比。
“国内外对人才理解的差异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加拿大的技术移民政策中,除了聚焦具有博士学位等高层次人才,他们的视野还会放在诸如高级技工等行业,这是国家的层面。那么,对于学校亦然。”作为学校,人才,除了高层次的学术型人才,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同样不能忽略,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这些又恰恰是前者成才的土壤和氛围。谈到人才成长的环境,陈滋利对于在英国留学时的一件小事印象深刻,以至于20年后他依然念念不忘。
陈滋利在英国留学时,学校有两万多名学生,教职工大概七百多名,师生比约30:1。为了查找一篇论文资料,他先后两次去校图书馆查阅,两次都无功而返,在第二次失望而欲离开时,一位图书馆工作人员主动上前询问,他便告诉工作人员,自己要查阅的论文资料图书馆没有这本期刊,工作人员让他登记了论文的名称、所发表的期刊名称以及个人信息,三天后,工作人员从大英图书馆查阅到复印了他需要的论文资料,并放到了他的办公桌上。
这就是在国外进行学术研究的条件。当然,国外的环境不仅仅体现在服务和管理上,还有宽容的态度。
有一年在斯坦福大学交流,陈滋利听到一位校领导在介绍纳什时非常自豪地说:“只有像斯坦福大学这样的环境,才能培养出像纳什这样的大科学家。在他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处于精神分裂状态时,我们所有人始终给予一种宽容的态度。”
宽容的态度孕育的不仅仅是像纳什这样大师级的人才,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平等交流。在麻省理工大学聚集了将近3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了发挥他们的作用,政府会定期组织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到中学进行讲学,后来负责接送他们的司机讲,他原以为这些大腕们个个都高深莫测、高不可攀,但实际上,他跟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们交流起来非常轻松、愉悦,没有任何沟通障碍,是非常平等的对话,只有当他们谈到自己的专业时,才能体会到他们个个都是神人,但却从来没有高人一等的感觉,他们就是大学的普通老师。
当然,不同的学科属性需要不同的土壤,数学学科的土壤就是要宽松、活跃的学术环境,这样让他们能沉下心做学术和研究,否则不可能出太大的成绩。
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
陈滋利坦言,单就目前高校的运转情况来讲,欧美国家确实有很多地方比我们更高效、更完备,值得我们学习,但同时,囿于国情不同,照搬国外的一切是行不通的。
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不去学习国外的经验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观察到,中国留学生到欧洲,最不怕的就是考试,逢考必赢,最怕的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尤其是面对面交流时情况更糟。陈滋利认为,这就是中国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也是“钱学森之问”的关键所在。
对于数学专业出身的陈滋利来讲,学生设计一个模型时,可以自己提思路、定标准,出设计,完整地陈述自己的构思和理念,这就是创新思维,它与成绩和分数无关。
在培养学生上,陈滋利一直在不断地吸收借鉴国内外经验并注入新的元素。他不强调分数,不制定标准,不刻意强调计算技巧,特别注重讲授知识的由来以及知识的内涵及外延,目的是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在具备一定知识的同时,还需预见到这方面知识未来的发展,以及哪些方面可以有创新点,即是,在教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教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
两年前,陈滋利给留学生首开双语课程,同时用这种引导式教学方法代替了单方面灌输式方法,深受同行专家认可和学生们的喜爱,该方法沿用至今。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他也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如考试时准备一些topic(主题),由学生抽签决定自己的考核内容,准备好后用面对面的表述自己观点的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伴随着学校学科提升计划的实施,陈滋利认为,作为典型的理科,数学学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站在新的起点上,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数学学院通过加大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引进人才,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相信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一定可以实现新的突破。
个人简介:
陈滋利,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1961年1月。1986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1994年10月获英国The 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全额奖学金赴英国留学并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9月博士毕业,同年12月回西南交通大学任教授。美国数学评论(Mathematical Reviewer)评论员,铁道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大学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南交大首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首届西南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于泛函分析与线性算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