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进校园开始,或多或少的都在接触着文言文。但是真正地知道古文观止这本书是源于初中班主任的推荐。《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古文观止”意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尽管由于当时科举制度的局限,可能有另一些优秀的文言文未能被选入,可是这本书已经是先人留给后世的一份极大的财富。
从最早被我们所熟知的《田忌赛马》,再到前后赤壁赋,《岳阳楼记》等等。这些文章陪伴我走过了无数个春秋,从最早的只知摇头晃脑的背诵这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到惊叹古人的智慧。这本书中收录了一些我们课本上也有的古文,尽管当时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古文是枯燥无味,毫无意义的,许多节语文课就这样在昏昏欲睡中度过。但是迫于考试的压力,这些古文被我们背得滚瓜烂熟,所有注解也烂熟于胸。长年累月,也积累了很多字词的含义,到最后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读懂一篇古文。
书中的古文一共有222篇,上至先秦,下至明末。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轨迹,战火硝烟的战场,唇枪舌剑地游说,临表涕零的忠诚,流觞曲水的情谊,文人墨客们将这一切清晰地展现在今人的面前。文字的力量才可以一代又一代地被传承,生生不息。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从书写在丝绢、竹简到发明造纸术。先人们一直在尝试着各种记录文明的方法,我们才能有幸看到如此多闪光的智慧结晶。如果没有学习古文的过程,我将不会知道纵横家们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可以凭借聪明的头脑,巧妙的语言化干戈为玉帛。
其实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有它值得可取的地方,就我所读过的文章来看,《项脊轩志》并没有那么难懂,但是情真意切足以打动我。归有光身处困境,祖母倚在栏边,发出“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感叹,殷切希望。最怕的是故地重游时已经物是人非,昔日所栽的枇杷树如今已亭亭如盖矣,但只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让我想到了《活着》开篇描写的黝黑的富贵拉着一头老牛,还在叫着家珍,有庆,苦根的名字。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是时候改掉自己的所有毛病,满足于生活给我的一切。但是停笔的时候就又要回到老样子。几百年来对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一直未曾停息。读过很多描写亲情的文章,但是很少有像这篇这样打动我的。一片短小的散文,并没有冗杂的描述,但是被人轻视的无奈,想要回报亲人的抱负却是一览无余,可能这就是古文的魅力所在。与此相似的还有《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臣子对于主子的极尽忠诚和刘备临终前对于诸葛亮的极度信任,
曾经有人将是否要学古文当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当我在初、高中的时候,认为不学古文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了,但现在细细想来,学校是传到授业解惑的最重要的场所,如果不从一代一代的学生开始学习古文,或许被我们所熟知的四书五经将变得更加难懂。毕竟白话文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古文才是现代文发展的根源。走过了新文化运动,在说白话文的今天,在某些特殊场合,我们还是觉得平仄押韵,对仗工整的语言才能符合我们的心境。而且这些语言是不适合翻译成现代文的,每次当我们在语文课上将一篇古文翻译成现代文时,意境全失,老师也没有讲下去的欲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出现了很多新兴的词语,尽管这些词语被我们年轻人广泛地运用着,事实证明这些词语短小精悍,也特别好用,一个字,一个词可以将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准确的表达出来,但是遗憾的是这些词语有明显的年龄代沟,比我们年长的人不一定可以理解。在语言不断演变中,文言文还能被完整地保留,这也就更加凸显了文言文的魅力,几千年前的思想至今还能为人们所用。我们这一代人似乎都没有系统的接受过古文的训练,古文对于我们越来越没有作用了。对于我来说,大学里没有语文方面的课程,可能以后都不会自觉的去读甚至背诵古文了。虽然是少了很多负担,但是与古文渐行渐远还是让人感到遗憾。这些年来老师强制我们背诵的古文,似乎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是潜移默化之中它们可能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对于所遇的看法。不读《兰亭集序》,无法感知古人的闲情逸致,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对于也喜欢旅游的我来说,在这个寒假爬峨眉山的路程中,才深切的体会到了”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的感觉。因为每日生活在峨眉山脚下,所以我减少了对这座山的向往,但是每天都有不同地方的人驱车前往这里。作为中国四大佛山之一,她的风光并没有比一些其它的山水要奇特多少。如何能吸引这么多不是佛教徒的人?对于古人所到之处的每一篇游记,都必有托物言志的手法在里面,或借景抒情或借古讽今。面对美景,很难不有所感怀。所以才会有岳阳楼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无数奔向峨眉山的人也许只是远离自己生活的城市,到这里来呼吸清新的空气,也许只是南国的孩子厌倦了温暖的冬天,想去金顶赏一场瑞雪。本来也是抱着这样目的上山的我,却收获了其他珍贵的东西,就像读古文的初衷只是为了考试而收获了其他东西一样。这一路上和十多个独行的游人结缘,让我第一次对穷游,青旅,驴友等等词语表示理解。尽管在公安局的官方微博中,经常会看见“就算你搭了几十辆车去了西藏,我也不会为你的行为点赞”这样的字眼,它们一次次的让我质疑这种行为的可取性。但是任何事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任何人的人生轨迹都是不同的。王安忆的《长恨歌》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座城市永远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人奔向灿烂的青春。”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或鲁莽或沉寂,或热血或激昂的青春才让城市焕发着新的魅力。从植被苍翠到白雪皑皑也让我第一次不是向往金顶而奋力向上爬,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方能用脚步丈量生命的长度。每一步的积累,带来的是肉眼不能看见的前进。在山水之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方能知道自己的渺小。这些心得体会不知道可不可以算作是与王羲之的若合一契。
在我看来,古文将永远不会被取代,古老而沉静的东西很能吸引人,在中国的所有城市中,我最向往的应该就是西安了,有人说在西安人们手中的一块古城砖也许就是文物,就能向你讲述一个故事。尽管在我生活的重庆没有这么厚重的历史等待我去发掘,但是每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文化氛围,每座古城楼都值得保留,值得为下一代人保留。我们每一代人在外面的世界走过之后都渴求有一个臂膀充满智慧,平静而安详的等你来取。在重庆的瓷器口景区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来这里将狭窄空间挤得更加水泄不通,老街并没有多复古,青石板的老街道两旁卖的也是批量生产的现代工艺品。看着来重庆的朋友们把这里当成必游的一处风景,虽然少了一份古朴的宁静,心中却是窃喜,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古老而又悠久的文化。人们会为了大兴土木拆掉一处古宅而四处奔走相告,会为了三峡大坝的水位上涨淹没张飞庙、白鹤梁而扼腕叹息。时光的流逝,科技的进步让周遭的一切瞬息万变,就像兵马俑上的色彩永久的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如果没有写读后感的任务,我也不会再翻看以前读过的古文,重新看着,也算是对以前的一种怀念了。幸运的是高考改革,增加了语文所占的比重。时间倒退,那些我曾经将语文课用来补觉的同学们是不是会打起精神呢?高中那位因为我们用大把时间做数理化习题不做语文作业而愤怒又无奈的女老师是否会觉得慰藉呢?由此联想到的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就算忘了文言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语,一词多义的词语,还能记得从什么都不懂到能读通一篇古文过程中的体验。不急功近利,耐心的积累着这个体验所带来的一切。
作者简介:
庞鑫,女,1995年生于重庆。在山城度过愉快的少年时光,这方水土给了我质朴和热情的性格。之后来到峨眉求学,有幸进入宣报继续与文字打交道,在成日工科地学习中寻得一丝阴凉。热爱生活,向往自由和安稳。曾经学习小提琴和电子琴未果,没有什么成绩,最后放弃,虽有一丝没能把握时间的后悔,但是也很热爱现在的生活。有着可爱的心态,经常干一些被朋友称之为“小清新”的事情,比如养花、烹饪和运动。喜爱旅游和看书,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期待在大学里“诗意的栖居”,将平凡的日子变成最宝贵的时光。做自己热爱的事,做自己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