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经典悦读】范运超:浅读《资治通鉴》,漫谈人之脊梁——精神

来源:国际处 日期:2014/09/22 03:38:00 点击数:

毛泽东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噫!在书中,吾侪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也,非精勤求学无以知,非博学笃志无以通,非敦笃励志无以行,非切问近思无以得,非果毅力行无以致,非忠恕任事无以贯,非皓首穷经无以达,非知行合一无以成。经典之谓经典,因其历久不失其所言之真,不失其所道之本,唯赖学人识其道而有所本,得适己之善法而研欲。

《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和4位助手历时19年编写而成的史学巨著,全书共294卷,洋洋洒洒300多万字,其记载了由周威烈王23年到后周显德6年共计1362年的历史,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史料价值极高,其隋唐部分由于紧邻宋朝,《资治通鉴》可以媲美《堂书》和《册府元龟》,《资治通鉴》也极其重视政治和战争。权力更迭,施政得失,人才任用,制度荒废都有详细记载。《四库提要》称赞它“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千古之所未有”。

读一点历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人性从未改变,光芒与丑陋轮番上演,因而,任何历史可以说都是在轮回,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大部分都可以在史书里窥见,因而有了以“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化之鉴”的《资治通鉴》。本文限于篇幅和资料的来源,只选取《资治通鉴》记载的4项事件,根据其自身特点及为人精神,加以整理分析,选择上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不佳之处,希望读者见谅。


一、人生悲歌——荆轲刺秦

傲游飘飞的思绪,发散曾经的历史。荆轲如果主观上犯了错误,如同他说的一样“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即使荆轲劫持了秦王,让秦王退兵还图就能让燕国长治久安吗?答案是否定的,燕国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拥有暂时的安宁,但秦王是雄才大略的嬴政,秦兵是兵锋甲利的雄狮,燕国终究是嘴下鱼肉。

但是,如果荆轲刺杀了秦王,秦国一失龙首,国内必然出现权力真空,稳定有序的政治状态亦会陷入不同程度的混乱状态,国内的利益集团勾心斗角势必会加剧。此时若六国自力更生,团结一致,可以消耗秦国国力,自己富国强兵,恐怕华夏历史就会改写了。

正如恩格斯说的那样,“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偶然性起着自己的作用,而它在辨证的思维中就像在胚胎的发展中一样包含在必然性之中。”荆轲如果只是劫持秦王而不是刺杀秦王,充其量只能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不能阻挡历史发展的方向。所以,荆轲的失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荆轲、鞠武、樊於期、太子丹奏响了一曲动人而悲壮的人生悲歌,荆轲是一位知恩图报和舍身取义的英雄,他用一腔热血回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秦国的逃亡将军鞠武也是一名视死如归的英雄,太子丹没亲自来劝说游说他,他本可苟活于燕国,但其为了报父母宗族被诛杀之仇,为了让荆轲接近秦王,舍身自刎。鞠武作为太傅劝告太子丹行刺时应该对其行动方式或者考虑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做出劝告,刺杀的无奈之中表明了太子丹的困顿和无辜,毕竟自己国家国力太弱小了,刺杀的代价太大,失败则是亡国的危险,在行动方式上和方法上,这确实为值得商榷的一曲人间悲歌。

由此我们可根据《资治通鉴》的精神和作者表达的内涵得知:荆轲刺秦的方式是一种侠义精神,或许还能找到其它更好的方式,这种刺杀背负的代价和损失确实值得商讨,是一曲人生悲歌。

 

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浅谈汉初之精神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厚重地铭刻着时代前行的脚印,历史又来到了楚汉时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楚汉争霸延续了好几年,刘邦从弱小到强大,人中蛟龙、惊为天人的项羽从占尽优势到渐落下风。其中,项羽经历鸿门宴,劫持刘邦父亲和老婆,赶走韩信和陈平,认为除掉刘邦是谈笑之间的事情,但事实是动态变化的,落后了就要挨打,刚愎自用,将信将疑的项羽最终输给了任人唯贤、心胸宽广的刘邦,项羽优势渐失。

刘邦高明措施具体表现为:刘邦夺取关中后,听取樊哙和张良劝告礼对老百姓,刘邦任用陈平离间项羽大将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等人,并导致亚父毒疮发作而死,纪信为救刘邦而舍命,刘邦为求江山牢固分封雍齿,刘邦封韩信和彭越,而项羽却由此失去了很多人才,而且他不用韩信和陈平,冤枉了很多猛将,凡事都要长远来看,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才会进步,真理与实际都是动态变化的,要想成功,就得好好加强自身修养。刘邦对待韩信、萧何、彭越、英布、张良、樊哙、陈平、曹参都是礼待有加,因为创立西汉,并且开创了富饶的朝代。而西楚霸王项羽却空有勇猛,不用谋士,空信本姓亲戚,缺乏更高层次的追求。

刘邦死后,刘嬴病死,吕后大权独揽,临朝称制,她极力培植吕家势力,刘邦“非刘不王”的誓言被打破。太尉周勃,右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等合理诛杀了在朝的外戚吕产、吕禄等秘密造反一事,诸吕之乱迎来了西汉“文景之治”的盛世,而传说中的元宵节也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周勃、陈平就是先退居幕后,远离纷争,关键时刻保护国家的贤人。

由此可见,一个朝代的兴盛必须得有一群贤明大臣的支持和舍身相助,而且这群大臣得有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睿智的眼光,高超的文采武略,谋划全局的能力,铺设棋局的艺术,画龙点睛的精神,了如指掌的修养。

 

三、复合型人杰——浅谈蜀汉三杰

发散思维到东汉后期,当曹操、刘备和孙权成为领导时,笼络人才都是运用的复合型手段。先观之曹操,其重视人才,随时从简,荀攸一入蜀,他就飞书证请,入为尚书。其又不弃微大力用材。曹操手下的文武官员平民出身很多,比如军师郭嘉本是寒士,张辽、于禁、乐进、徐晃和张郃或出于行政或出于降虏,在曹操的征伐过程,荀攸、荀彧、程昱、贾诩、郭嘉、夏侯渊、陈群、夏侯惇、满宠、许褚、庞德从未离开过他,典韦甚至以身护主,牺牲了性命。曹操是以权术、霸气和实力驭人。

反观刘备,初期公孙瓒任命刘备为平原国相,刘备与关羽和张飞交情深厚,委派他们两人统帅部队,并且为了加深友谊,同塌而眠。赵云归顺公孙瓒后,刘备看上其人,倾心结交,最后赵云也到平原统领骑兵。赵云三进三出救刘婵,刘备扔孩子的表现也深深打动了赵云的心。刘备听闻诸葛卧龙的大名,为了成就一番事业,三顾茅庐,终成蜀汉霸业,同时刘备对待凤雏,对待黄忠,对待马超也是礼仪有加。进入成都后,也分封了一批官员,尽得民心。刘备是以义气驭人。

再观孙权,孙权是经历两代后接过吴国的标杆,此时,吴国已经人才济济,但是孙权再接再厉,继续大力任用周瑜、鲁肃、吕蒙,程普、黄盖,张昭,并且不计较甘宁射杀凌超的过失,礼遇甘宁。释放蒋钦。礼对周泰。总之,孙权依北人而开疆,依南人而守土。孙权对待人才也是唯才是举,平等用之,只要有才就用,比如出生烦人的鲁肃。孙权是以交情驭人。

在征伐旗号上,三方也是各有千秋:刘备贵为皇室之后,有皇帝嘱托,匡扶正业;曹操劫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三世居于江东,施行仁政,不求称帝,尽得民心。

军事上:在众多谋士的帮助下,在众多武将的征伐中,曹操对内消灭雄霸天下的二袁、吕布、韩遂和马腾及马超、南边诸侯刘表,对外降服了乌桓、鲜卑和南匈奴,基本统一了中国的北方,而且几次南下讨伐,也对吴蜀两个国家的国力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因此曹操不愧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因为蜀国有诸葛孔明和五虎将,吴国有周瑜和骁勇的水上的将领,蜀国才让魏国经历了惨痛的汉中之败,吴国也让魏国经历大伤元气的赤壁之战的损耗,大大推迟了魏国一统天下的进程。因而,刘备不愧为刘晔评价的“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因此,孙权被刘备评价:“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

由此观之,从用人、征讨旗号和军事上,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人才复合型领导。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最后曹操败给了多疑,刘备败给了义气,孙权晚年败给了继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身上都是有闪光点和缺点的,都要加强自我审视,闪光点继续发扬,缺点争取改正。

 

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浅谈唐朝太宗

岁月之神缓缓前行,来到了隋末时期,李世民静观天象,鼓动父亲李渊晋阳起兵。李渊封李世民统帅右三军,攻入长安,灭亡隋朝。李世民封秦国公,食邑万户。同年,李世民击败隋将段达,后来,李渊废帝建唐,李世民辞太子,晋封为秦王和尚书令,后来军事上,李世民参加了四场重大战役,有平定陇西,收付北方,虎牢之战,重创窦建德,唐朝的疆土很多都是李世民开拓出来的。而李元吉和李建成却资质平庸,鲜有功绩。

唐之初,明太子和隐太子双方都不愿刺杀对方,李元吉、魏徵劝李建成刺杀秦王,建成拒绝;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劝李世民诛杀太子和齐王,秦王不忍。但天下如猛虎,为了天下之争,刺杀还是行动了,李建成让李元吉图谋除去李世民,一计失败后,在李世民出征的路上,李建成重新获用;一计不行,李建成又想用烈马计害死李世民,未果;秦王在这样的情况下都是采取了容纳的方针,不想争锋,想退守洛阳,却被两位世子剥夺,同时设毒酒计,中毒一场;李世民手下有很多骁勇善战或者足智多谋的武将文人,比如谋士房玄龄、杜如晦、将领侯君集、段志玄、秦叔宝、王军廓、尉迟敬德、等跟从李世民。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李世民对这些人都倾心相交,李建成、李元吉想要收买,用一车金银收买尉迟敬德,用财货引诱段志玄,这两位某事都安然不动,忠心护主,即使李世民让他们接纳,他们也拒绝了秦王的海纳百川。直到突厥进攻中原,太子准备奏请齐王带兵,拉杀李世民,处死秦王手下将领,秦王退无可退,终造玄武门之变,太宗即位后,感念兄弟情谊,追封李建成为息王,李元吉为郡王,均已皇家葬礼葬之,同时他肚量如海,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罪行一概不问,其手下100多人均被赦免,玄武门事件安然落地。

   太宗登上皇位,“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最为人称道的盛世,“贞观之治”是太宗与大臣如杜如晦、魏徵、房玄龄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唐太宗纳谏、宽仁、体恤、亲民、随和、体贴、轻徭役、薄赋税、慧眼识才,因而开创了中华之盛世。

魏徵原先是服务于李建成的,魏徵劝建成杀秦王,建成未行动,太宗责问之,魏徵盖然回答,毫不畏惧,太宗被其气势所折服,容纳此人,故而用此人,此后太宗广开言路,争取民心。在讨论如何运用人才时,太宗说到要”用人入器,各取所长“,才能发现人才,”“举之以众,取之以公”才能克服人情干扰,正因太宗真诚对人,豁朗对人,所以房玄龄勤恳为国,李靖文武兼备,温彦博文采飞扬,魏徵从谏如流,在人才举荐方面,太宗都礼让了封德彝、杜淹,在征兵上,太宗也礼让了魏徵。正因为太宗的宽仁之政,终创“贞观之治”,所以说,太宗正因为有宽大的气量和博大的胸襟,所以创造了“贞观之治”。


五、结语

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常尽心,自幼至老,爱之不倦,博览群书使司马光贯通古今,不仅学术触类旁通,而且“褒贬去取,有所依据“。从史学的角度,修史的选题和构思,文章的指导思想,语言的润色和锤炼,材料的把我,《资治通鉴》不愧为一步鸿篇巨著,司马光不愧为一名史学巨匠。

站在历史的岸边,拉回遨游的思维,我们回望概述,理论联系实际,追本溯源,发现其在编撰学和史学思想上有四点优势:第一、客观真实,存疑考异,司马光选材,甚为严格;第二、不谈正统,不语精怪,本书尊重实际;第三、政俗变更,必书其始,历史变更之前,必然详细写政俗变化,让后人明白;第四、连续溯源,明其因果,书一事而他事连续,尊重史家传统。

此外,本书对于提升领导力提出了4项很好的方法,第一、从谏如流,唐太宗正是因为听取了魏徵的劝告,终创贞观之治,刘邦正是善于任用贤臣,终于创建汉朝,项羽正是拒绝亚父的劝告,最终自刎乌江。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刘备、孔明和五虎将上下同心,开创了蜀汉王国,戾太子和江充不和,最终断送性命。第二,考虑周全,想齐得失,荆轲就是匆忙之中为了保护国家去刺杀秦王,没有想其它更好的办法,从而断送了自己的生命,也灭忙了燕国,其实联合其它国家征讨秦国或者不用刺杀说不定是另外一种更好的办法。第三、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曹操用张辽,孙权用周瑜,都帮助其开创了霸业,李建成不用魏徵,最终遇害,第四、崇尚节俭,隋朝皇帝乱花钱,导致民怨沸腾,唐太宗节俭,开创国家盛世。选官与用人,除了讲究原则,还需要有制度的保证,《资治通鉴》论述全面,主持有序,不愧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是非功过,成败得失,都如同武则天的“无字碑”,让历史去评说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领略本书精髓最好的办法就是翻开《资治通鉴》,从第一页开始,好好读下去吧。人之脊梁—精神,运用得好,兴也精神,运用不好,败亦精神。


作者简介:

范运超,男,1987年生,2009年至2013年为西南交大国际合作交流处免研辅导员,2014年至今为国际合作交流处专职辅导员。为人热情,喜欢助人;爱好广泛,乐于看书和写作,尤其是古代名著,大学之前语文及写作能力稍微突出。喜好交友,呜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作者:范运超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