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大生命的世纪,生命学科是战略性新兴学科,是未来新的增长点。振兴生命学科板块是我校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是创建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生命科学和医学将推动医学和理工、人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进而为推动我校整体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搭建一个新的平台。
一、顺势而为,建设特色生命医学学科
19世纪中叶生命科学异军突起,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发现,细胞论、进化论和经典遗传学的创立为现代生命科学奠定了从基因到整个生物界的总体框架。又经过大约一个世纪的深化和积累,到20世纪中叶,理论上出现一系列重大突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遗传中心法则的阐明和遗传密码的破译,使一门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新学科——分子生物学由此诞生,并很快渗透到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及农学的各个领域,引起整体性的革命突破,导致20世纪中后叶技术上的大飞跃和新兴生物技术产业群的猛然兴起。作为生命物质基础的最重要生物大分子DNA、RNA和蛋白质的人工合成及其广泛应用,特别是作为本世纪最伟大、最宏伟的科学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诞生和实施,把生命科学推向了新高峰。这一计划的顺利完成,加上脑功能研究的进展、生殖和发育研究的突破、体细胞克隆技术及干细胞培养分化技术的成功及应用、人工合成人染色体的实现、生物工程移植器官的应用等等,将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彻底改观。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医药等各方面的广泛应用又导致新生物技术产业群的飞速发展,产值剧增,无疑将成为2l世纪的支柱产业。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生命健康、疾病预防、疾病控制等愈发重视,医疗卫生事业也成为国家投资的主要取向。基于以上的背景,我校顺势而为,在校领导的推动下,以目前我校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材料、药学等学科为基础,与成都市三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成都医学院等院校广泛合作,组建西南交大医学院、西南交大基础医学院和西南交大临床医学院。在生物医学工程、药学、转化医学、医学大数据以及老年医学等方面重点突破,形成“产学研”一体的发展体系,并以此为契机,壮大队伍、凝聚团队、搭建平台、提升实力、形成特色,推进我校生命医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二、三位一体,“产学研”助力生命振兴行动
在医学院建设中,我们立足现有优势学科,充分借助外部力量,加快学科建设;在做好科研、成果转化等工作的同时,逐步完善教学体制,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迅速形成我院核心竞争力,助力生命振兴计划。
1.凝练学科方向,寻求重点学科突破
我院将瞄准生命医学基础和前沿,结合学校特色与优势,根据国家医学优先布局发展领域,将主要关注以下学科:(1)基础医学:慢性复杂疾病发生机理及其防治的基础性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灾害医学的基础研究、衰老及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2)临床医学:介入治疗的研究、分子影像学研究、纳米技术应用等;(3)预防医学:环境相关重大疾病研究。主要包括职业/环境暴露测量和评价方法、大样本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4)药学:基于靶标和靶标网络调控的药物基础研究、基于信息学的药物基础研究、靶向药物输送系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研究、中药及民族药物等。目前我校在生物医学工程和药学学科有一定特色。生物医学工程是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化学、材料学、力学、电子信息技术和工程学等学科交叉产生的边缘科学,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仪器设备等,用于医学的诊断与治疗,提高医学水平的一门新兴学科。具备坚实的理、工、医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科研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系在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等医疗器械领域研究与设计、产品与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及管理等方面成果显著。在生物材料的表面生物功能化、先进植入与介入器械、超硬功能薄膜及其在关键领域的应用等领域有领先的科研能力,2012年仅生物医学工程系教师发表的SCI论文占全校总数的14.2%,自然基金项目占全校的8%,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有先进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人工器官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实验室。学院具有高水平的科研师资力量,如:黄楠教授在1998年人工心脏瓣膜材料表面改性研究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000年人工心脏瓣膜表面改性收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2003、2004年抗凝血材料研究进展收入“中国学科发展蓝皮书”等。药学学科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已建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精密仪器、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民族)药物、药物分析、制药工程和研究生实验室。近年主持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获得全国民族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合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以上二个学科每年在SCI期刊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近100篇,为西南交通大学医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医学院在后期的发展中将继续保持现有的学科优势,并且在转化医学、系统生物学、老年医学、医学大数据等领域重点突破,逐步形成多学科重点发展的局面。
2.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实现“校院企”紧密合作
生物医学的每一项研究突破和技术创新及其应用,都给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带来巨大的变化,成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我院办院的一大特色就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让成果不只是停留在实验室、见诸于期刊,而是要将其迅速的转化为临床产品,造福于人民,这也是我们肩负的使命。因此,我院与成都军区总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国家在转化医学领域重大政策,全面开展科研合作,共建“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的双向促进,全面助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一体化,加快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步伐。再则,双方将共同开展医疗大数据研究,努力建设以全网络、全方位、全关联、全电子化为特征的“数字化医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医学院正在与相关企业进行磋商,在老年医学、养老产业等方面进行合作,利用我院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资金支持,实现转化突破。生物医学工程已经在心血管支架、心脏瓣膜等方面与企业合作紧密,充分借助企业的资金优势、结合我校科研优势,实现科研成果产品化。未来,我们将以开放、合作、共赢的态度,与各方围绕共同的医药学、生物医学等学科,合作创业办院。我院将在在合作办学、合作科研、合作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政府职能委托代理等方面积极拓展。各参与单位的角色定位是:政府引导和协调,规划科研选题,搭建创新平台,提供经费资助;企业是产学研结合的主体,经费投入和成果使用以企业为主;院校是产学研结合的依托,院校专家是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撑力量。
三、加强学科建设,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经过认真研究,我院拟进一步梳理学科关系,整合相关人才资源,大力开展学科建设。目前拟重点建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和药学(中药学)硕士点四个学科硕士点,后期通过学科优化调整,适时动态新增医学类硕士点,合理配置学术资源。争取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尽快启动生命学科博士点的建立,完善各学科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开始与合作医院、相关学院联合招收生物医学工程和药学学科研究生,2016年起独立招收研究生(同时恢复中药学研究生招生)。明确培养方向,挖掘学校、医院各方优势,注重学科交叉。成立生命医学研究生教学工作委员会,制定培养方案,建立研究生入学后进入多个实验室(研究中心)轮转的机制,扩大学生知识面和研究基础,形成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调动老师的研究生教学积极性,给予研究生更多自主权。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探索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培养和招生计划,建立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以人为本,人才战略决定振兴大计
生命医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它的发展主流已由形式到实质,由表层到深层,由个别课程扩展到整个生命科学体系,交叉领域中蕴涵着许多未开发处女地,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在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院将围绕凝练方向,不拘一格,面向全球招聘高水平领军人才。人才引入以学术评估为主,建立灵活引人、进人、用人机制,创造服务人才发展的环境,建立围绕人才分配学校资源的机制。目前已成功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骨科领域著名专家戴剋戎教授为我校双聘院士,其科研团队骨干王金武教授也成为我校兼职教授;后期我们还按照“国际接轨,灵活机制,服务人才,筑巢引凤”的总思路,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科研教学人才,提高我院科研教学水平,建设国内一流医学院。
医学院将秉承我校优良作风和传统,以“生命振兴计划”为契机,组建一流团队、搭建高水平平台、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凸显优势特色,创建一流医学院,为全面实现我校三大战略和“生命振兴行动计划”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