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经典悦读】文德智:徜徉科学,叹稀世通才——读《梦溪笔谈》我之学术观

来源:电气学院 日期:2015/03/26 11:51:00 点击数:

900多年前,北宋“杂家”沈括晚年于梦溪园,终其一生见闻及研究成果,把他的全部智慧凝练于笔端为我们留下了一本不朽著作——《梦溪笔谈》。全书609条,含故事、辩证、乐律、象数、官政、书画、技艺、器用、杂志、药议等17类记事;自然科学占了《梦溪笔谈》1/3左右的篇幅,社会科学占了大部分,其内容涉及到了经济、政治、哲学、历史、军事、音乐、诗歌、书画等等30多个学科门类,堪称北宋时期的百科全书和全景画卷。如此横跨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至少三十个学科门类的大学问者,我喜欢称之为“杂家”。

一、徜徉科学,稀世通才之千年一叹

初读《梦溪笔谈》是在中学时期,面对几百则古文,无不倍感疑惑、枯燥,翻动几页之后便失趣不想再读。《笔谈》兼顾了趣味性和学术性,材料丰富且生动有趣。每当弃之,却又总是被其中的科学智慧及趣味故事牵动,欲罢不能。徜徉于《梦溪笔谈》的科学之中,沈括,你是怎样的一位稀世之才?

为了解决地图只能一幅幅单独成图的问题,你发明了二十四至法,这不仅是在中国及全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尝试,并且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为我国古代地图发展史迈出了跨越式的一步,更是早了欧洲人700年。据《梦溪笔谈》记载,根据二十四至法复制的地图差异几乎为零,你可知道自己当时的杰作可堪与当今的复印机媲美?在古代,进行地势高低的测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笔谈》里你用分层筑堰法测量了长达800米的汴渠两边的高度差,并将其精确到寸、分这样的长度单位,你可知道你的这一壮举领先了俄国人600年?你通过纸人共振实验发现了琴弦共振的原理,如此你又走在近代实验科学的前列,领先16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500年;《笔谈》里你关于化石的见解——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石化而来的,这个见解我们现在看来都是非常科学的了!而你却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达·芬奇早了400年;你这位让地球人都赶不上步伐的大才子,你可知道在你探究完凹面镜成像的科学实验200年后,英国实验科学家罗杰·培根才磨制出了第一块凹面镜?……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你是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而在我看来你不仅仅是个科学家,还是个科学通才。《宋史·沈括传》说你是“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我想能在正史上留下“无所不通”四个字的人,除了你,前无古人,在学科划分如此精细化的今天,至今也还后无来者!

 

二、学术观之我见:严谨治学、科学创新、持之以恒是取得个人卓越学术成就的基石。

科学总是在时间的车轮中被巨人们推动着不断前行。沈括这位稀世通才能取得如此卓越的个人成就必得益于严谨治学、科学创新、持之以恒的学术观。在学术浮躁,名诱利惑之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更加要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研究及遵从客观规律的创新、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才能在以科学推动历史前行的这条路上看得更远,走得更快。

学贵沉潜,不容浅尝者问津,思贵专一,不容浮躁者涉猎。

不论是之于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甚至是其他任何工作都需要我们摒弃浮躁,慎思明辨,潜心专研。“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这是《笔谈》关于“脂水”的记载。沈括经过野外勘察,就对“脂水”这个名字有了异议,认为“脂水”是强调一种水,而它却是一种产于水际沙石之际的油,于是他便给“脂水”改名石油并沿用至今。学术上严谨治学是我们所需的最基本态度,对学术问题的研究切不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伪学、盗学、荒学、嬉学都不可取,正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我们或许不能像沈括在诸多领域都大有建树,留一、二学术著作名垂青史,但只有在学术的世界心如止水,思学合一,踏实不浮夸,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类门科进行考辨精邃方能学术精湛。

做学术的路上,治学严谨是基础,科学创新才能飞跃。

《梦溪笔谈》之所以那么有魅力,是因为科学方法的创新。沈括把他科学实验的方法运用到他的学术研究中去,使得《笔谈》充满了创造力。在21世纪做学术,我们脚下铺垫的诸如伽利略、爱因斯坦、牛顿、霍金……之类的巨人实在太多。时间简史、牛顿三大定律、相对论……这些我们或许都难以企及,甚至超越,但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及遵从客观规律的创新一样可以推动着我们的学术前行。如果没有《笔谈》里沈括对指南针的改造创新,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麦哲展露历史或也绝无可能。基于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科学的推理,善于发现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法;在科学实践中系统完整地认识事物,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发展不失为创新,唯有创新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科学前行的不竭动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做学术研究不是朝夕之事,得学术成果亦不是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推理、勘测、测试、实验、甚至不断的自我否定及改进创新来实现。学术路上的任何知识和突破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坚持和辛苦劳作得来。连续三月,夜夜三次窥测,《笔谈》才得出冬至日昼夜“百刻有余”;晷漏实验十年,方才知北极星与极天之距是为“离天极三度有余”。凡卓越学术成就的背后蕴藏有多少的苦楚、辛酸、失败……那是怎样强大的一份毅力和决心?若不是坚持,若不是对科学的炙爱又有什么可以支撑一个人奔学的路上,不畏失败,不畏结果,不畏在学术路上留下自己的青匆脚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习是一门终身课程,“严谨治学、科学创新、持之以恒”的学术观将伴我终身前行,是为兼儒墨之道,通众家之意,见王者之化,无所不冠,终当能竢实扬华。


作者简介

文德智,电气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从事电力电子逆变器级联技术和谐波分析研究。现担任电气学院学生党员发展中心九里校区主任,2013级第4党支部书记,曾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研究生”等称号。

作者:文德智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