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2015“一带一路”轨道交通发展与合作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

来源:校长办公室 日期:2015/04/09 09:01:00 点击数:

4月8日,2015 ”一带一路”轨道交通发展与合作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太彤,上海市商务委员副主任桑琦,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总经理叶国标,以及俄罗斯驻沪总领事馆总领事Andrey Smorodin,罗马尼亚驻沪总领事Florin Marius Tacu等出席并致辞。主办单位之一的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杨建荣先生致欢迎辞。西南交通大学和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共同作为本次论坛的联合主办单位,徐飞校长代表学校出席论坛并发表《“一带一路”写春秋 “文轨车书”中国梦》主旨演讲。论坛由上海国际商会秘书长潘国经主持。

 

徐飞在演讲中表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是东西方两种世界、释穆耶三大宗教、中印伊希四大文明,团结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65个国家的60亿人民守望相助,“我们躬逢其盛,与有荣焉。”

徐飞认为,从“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可看出,“陆海统筹、陆地先行”应该是我国掌握战略主动的先导部署。在这一陆海统筹中,“一带先行”有得天独厚的战略主动和战略选择,不仅亚投行(AIIB)的大好局面和丝路基金的稳步推进,使得“一带先行”有着资金上的重要保证,而且沿线各国以上海合作组织为战略平台持续经年的战略磨合,国际形势及各种因缘际会,也为“一带先行”提供了战略保障。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最终可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海上陆地的闭环并构成欧亚非区域经济体,从而使“一带一路”成为亚欧非贸易的通道和经济走廊,辐射并影响两侧腹地及周边区域。

那么,轨道交通又有何为?徐飞表示,面对庞大的经济总量和稠密的人口分布,作为大运量的铁路交通将成为“一带一路”的先头部队。“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相结合,将彻底改变之前的点状、块状的发展格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直接决定‘一带一路’战略推进速度,而铁路建设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中心地位。”

“‘一带一路’的这些经济特征已为人所知、耳熟能详。容易被忽视的是‘一带一路’两端的东西方文明源头和沿线的跨文化交流,而这正是大学在‘一带一路’中应扮演的中心角色。”对于已构建起支撑我国轨道交通现代化建设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学科、人才、科研“三大体系”,在轨道交通领域学科门类最齐全、专业配套最完善、核心资源最集中的西南交大而言,将凭借其底蕴、实力和优势为轨道交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先行地位提供全面支撑。

论坛上,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同台发表题为《从互联互通战略视角看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主旨演讲,对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关系进行了充分阐释。他提出,上海位于这两者的一个交汇点,以成都、重庆、武汉、上海等为代表的长江经济带骨干节点城市,若很好地借助和发挥轨道交通、多式联运乃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作用,将使得这一区域置身于更高的开放和发展水平。

随后的专题演讲环节,来自中国南车、北车,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清华大学高速铁路技术研究中心,招银金融租赁等单位有关专家分别专题演讲。

据了解,本次论坛是2015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展览会同期举办的八大论坛之一。展览会于4月8日-10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西南交通大学是战略协办单位。

 

附: “一带一路”写春秋  “文轨车书”中国梦——徐飞校长在2015“一带一路”轨道交通发展与合作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大家好!

作为联合主办单位,首先,我谨代表西南交通大学,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再次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3月28日,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一带一路”战略的宏篇巨作呈现给世界。秉承两个世纪以来薪火相传的丝路精神、历经两年多来运筹帷幄的战略布局,“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是东西方两种世界、释穆耶三大宗教、中印伊希四大文明,团结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65个国家的60亿人民守望相助。“一带一路”是人类文明交流和国际合作的典范项目和历史伟业,是伟大的国家在伟大的时代绘就的伟大的蓝图,我们躬逢其盛,与有荣焉。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一带一路”轨道交通发展与合作高峰论坛,正是主动响应国家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号召,交流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有关轨道交通发展的真知灼见,为早日建成“一带一路”畅所欲言。

一、“一带”先行,“一路”跟进

众所周知,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首先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同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从“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可知,“陆海统筹、陆地先行”应该是我国掌握战略主动的先导部署。“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连接了亚洲主要内陆腹地和战略纵深,而且其辐射作用和边际效应,将直接影响“海上丝绸之路”的顺利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主线,将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并辅以北线的“中蒙俄经济走廊”、中线的“中巴经济走廊”和南线的“孟中缅印经济走廊”。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建设内容,以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一带一路”的共同特征。在“一带一路”的陆海统筹中,“一带先行”有得天独厚的战略主动和战略选择,不仅亚投行(AIIB)的大好局面和丝路基金的稳步推进,使得“一带先行”有着资金上的重要保证,而且沿线各国以上海合作组织为战略平台持续经年的战略磨合,国际形势及各种因缘际会,也为“一带先行”提供了战略保障。

在“一带先行”的高歌猛进和战略示范中,“一路跟进”的飘逸“海丝”,将不断贴近“一带先行”的辐射地缘,并持续促进沿岸国家的战略认识。囿于自身的战略局限和对我国的战略成见,印度作为印度洋上主要大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对我国“一路”建设的战略警觉,比“一带”建设更加关切,甚至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所谓的“珍珠链”,是中国挺近印度洋走向广阔世界的“丝-链”战略。迥异于周边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的积极响应,印度推出了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似的“季风计划”(Mausam)进行反制和战略对冲。该计划利用印度在历史、文化和地理等方面的优势,与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展开竞争,以确保印度在印度洋地区安全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该计划规划了一个“印度主导的海洋世界”,包括东非、阿拉伯半岛,经过南部伊朗到整个南亚,向东则通过马六甲海峡和泰国,延伸到整个东南亚地区。这一地区在古代都是印度文明影响的范围,印度海军将以重建这样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秩序为重点。需要指出的是,“季风计划”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各有千秋,两大构想存在着巨大的合作及共建共享的空间。“一带先行”战略的首先实现,将直接促进“海上丝路”与“季风计划”的战略对接甚至战略融合,做得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还与东盟地区的各种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紧密相关。特别地,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东盟主导的BIMP-EAGA(东盟东部经济成长区),东盟主导的AMPC(东盟整体连通计划),东盟主导的ARN(东盟滚装船网络),以及东盟和中日韩印澳新主导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一路”建设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最终可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海上陆地的闭环并构成欧亚非区域经济体,从而使“一带一路”成为亚欧非贸易的通道和经济走廊,辐射并影响两侧腹地及周边区域。

二、加快丝路铁路干线建设、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涵盖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南亚和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其中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空间无限。面对庞大的经济总量和稠密的人口分布,作为大运量的铁路交通将成为“一带一路”的先头部队。“一带”沿线及辐射区域和“一路”港口和内陆纵深的关键枢纽、节点,汇通腹地城市的轻轨、地铁、城际铁路,形成庞大的交通需求。围绕“一带”建设的三大经济走廊,即北线的“中蒙俄经济走廊”、中线的“中巴经济走廊”和南线的“孟中缅印经济走廊”,将会首先吸引大量人口带动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同一经济走廊上的节点城市之间,以及腹地城市与辐射都市之间的城际铁路建设和市域轨道交通需求,将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而渐次增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带”南线的孟中缅印经济走廊,和中国-东盟陆侧国家的经济合作,如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将促进“一带”与“一路”的首次会合。

作为世界跨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新兴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相结合,将彻底改变之前的点状、块状的发展格局。从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从纵向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可以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直接决定“一带一路”战略推进速度,而铁路建设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中心地位。纵览欧亚大陆洲际互联互通,泛亚铁路可以成为“一带一路”的基础框架。泛亚铁路(TAR:Trans-Asian Railway Network)路线已于2006年确定为北部、南部、南北部和东盟4条。其中,北部、南部两条路线均经过中国境内。北部路线为:韩半岛-俄罗斯-中国-蒙古-哈萨克斯坦,贯通亚洲北部地区;南部路线为:中国南部-缅甸-印度-伊朗-土耳其,连接南部地区;南北路线为:俄罗斯-中亚-波斯湾,连接南部和北部地区;东盟路线,则连接东南亚国家和中南半岛地区国家等东南亚地区。这四条线路的总长度为8.1万公里,大部分与“一带一路”规划线路契合。

“一带一路”陆上主要依托国际大通道,连接亚欧非三大洲,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不仅包括绵延亚欧非的洲际航路,并在意大利与陆路再次会合形成“一带一路”闭环,而且向南穿越人口稠密之东盟,最后延伸至南太地区。顺延这些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及辐射的腹地区域,将次第形成人口集中的城市集群,也同样呼唤轨道交通的发展。

三、大学的角色和交大的担当

丝路精神可以说由两千年前汉武帝时张骞“凿空之旅”所开创。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也是张骞西域之行后开启的历史路径。古代南北丝绸之路的筚路蓝缕,成就了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格局。六百年前明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则将两千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持续的海上交流,延伸到了非洲大陆,是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迭起高潮,郑和也是当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领袖。中国是先行者和集大成者,其历史经历与沿线国家的共同文化记忆,是“一带一路”成功建设的软实力、巧实力和锐实力。“山间驼铃、岭上马帮、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些伴随丝路演进的民族所固有的历史情怀和人文气象,域外国家难以体会。不难理解,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之后的一个星期,美国《华盛顿邮报》就发表长篇文章,一方面,惊异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横空出世;另一方面,又哀叹中国的“丝绸之路计划”使得在此两年前即由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黯然失色。受丝路概念启发,各种“丝路计划”,不管是“海丝”还是“陆丝”,如日本、俄罗斯、伊朗甚至联合国等,均在不同阶段展现自己以中亚为核心的战略雄心,皆因布局仓促、实施乏力、战略困顿和时局演变而消解于无形,像美国2011年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一样无疾而终。实际上,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那样,“丝绸之路”代表了一种海纳百川、对外开放、相互借鉴、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精神和文化,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是任何可持续发展的“丝路计划”的必备认识。正是基于深沉的历史情怀和豪迈的现代雄心,“一带一路”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是连接沿线各国的重要纽带,也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更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发展潜力巨大的腹地国家。“一带一路”的这些经济特征已为人所知、耳熟能详。容易被忽视的是“一带一路”两端的东西方文明源头和沿线的跨文化交流,而这正是大学在“一带一路”中应扮演的中心角色。在“一带一路”的历史伟业中,大学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通过人文交流、合作办学、联合培养、联合实验室和发展论坛等多种形式,大学可以为“一带一路”提供丰沛的教育科学文化交流平台。

西南交通大学成立于1896年,横跨三个世纪,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119年的光辉历程。百余年来,西南交大不仅培养出了像茅以升、林同炎、黄万里、竺可桢等多位彪炳史册的科学大家和工程泰斗,而且在诸多领域,特别是在轨道交通领域创造了百余项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这些年来,西南交大已构建起支撑我国轨道交通现代化建设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学科、人才、科研“三大体系”,交通运输学科稳居全国第一,一大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已经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主打品牌。西南交大在轨道交通领域具有“三最”:学科门类最齐全、专业配套最完善、核心资源最集中。西南交大的这些实力和优势,将为轨道交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先行地位提供全面支撑。

上月中旬,我在北京参加了“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组建签约暨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议;三月底,国家“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发布;今天的轨道交通论坛恰逢其时。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轨道交通将随“一带一路”的战略推进而不断发展,西南交通大学也期待为“一带一路”的战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作者:高江波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