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容和蔼亲切、笑声开怀而自然、交谈起来使人如沐春风,这正是刘正刚学长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在专业领域,他曾以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力担任中铁二院总工程师;后来投身创业,实现身份转换,更是打拼出了一番天地。提到恩师万复光教授,他说:“老师培养学生,更多时候像是在磨一把刀;刀磨快了,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做得出色。”
2015年11月30日,西南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重点筹资项目发布仪式现场,刘正刚声情并茂地祝愿母校120校庆时成为世界轨道交通领域的龙头,还畅想了在240周年、360周年校庆时的盛况,母校引领着世界交通的潮流。在激情的演讲之后,他现场再次向以其恩师命名的复光铁道教育基金捐出12万现金,来寄托自己对母校的浓情厚意。近日,刘正刚又为学校拍摄制作竢实扬华记录片捐赠了三万元。
追思恩师,心存遗憾
作为万复光教授的学生,在万老师晚年时,刘正刚先生常去拜访他。刘正刚说:“只要在成都,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经常去看望老师;见面之后聊天内容很广,以至于连平时工作上有什么困惑,都会与老师讲。”
刘正刚说,在万老师身上可以看出,无论做学术,还是做管理,都要先做人。万老师晚年,刘正刚要专车接送他,都被万老师拒绝了;甚至聚餐后,学生们要载他回家,他都不肯,执意搭公交车返回。
直到万老病重,一次出院时,刘正刚执意要求载老人回家,老人最终同意了。“在我印象中,那是老师唯一一次麻烦他人接送。”而令众人没想到的是,那次竟是老人最后一次出院;数月后,万老师病情加重,永远离开了我们。
老人去世时,刘正刚在云南出差,万老师女儿万方打电话过来,他心急如焚,立刻订机票,匆匆赶回成都,却也未能见到老师最后一面。这是他心头永远的遗憾。
回想数十载师生情,刘正刚说,“无论学术上,还是人格上,万老师都堪称楷模。老师的教诲,学生们将永远铭记。”
刻苦求学,厚积薄发
刘正刚先生是交大80级学生,84年本科毕业。谈及研究生考试的经历,他说道:“遇上万复光老师是我的幸运。当时,我第一志愿原先填报的是西南石油大学,后来因为班主任的介绍,知道了万复光老师是轨道专家,就把志愿涂掉重填,从而有幸成为了万老师门下的第一位研究生。”
时值万复光教授53岁,是土木学院轨道教研室主任,亦是当时学校最年轻的副教授;其爱人张宝珍负责教授理论力学,在刘正刚研究生面试时,便是张老师来出的理论力学题目。1984~1987年间,刘正刚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学习,丝毫不敢懈怠。“两位老师都对学生很严格”,刘先生说,“在教学工作上,他们都是十分认真的人,容不得半点马虎。”
当时,交大主体尚在峨眉,青峰翠岭间的大学校园令他到现在都十分怀念。“峨眉的环境适合读书”,刘正刚回忆说,校园与外面村庄靠得很近,平时甚至经常见到农家的水牛在校园里徘徊。早先只有一栋教学楼,条件十分艰苦,但同时正是环境的约束,使得人能够静下心来做研究、做学问。在做论文时,许多地方要用到计算机,但能用的机会却并不多。学校机房要排队,机器配置也不高,学生们用电脑的时间十分有限。
提到论文,刘正刚拿出了一份28年前的硕士论文《轨道扣件弹性的动力学分析》说:“搬了好多次家,都没舍得丢,一直用心保存着它。”这份论文厚达90余页,内容全部手写、手绘完成,字迹工整,图表严谨。二十多年过去,论文的纸张已经泛黄;而最令人惊奇的是,通篇看下来,没有任何一处涂改的痕迹。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手抄论文的行为甚是令人佩服,不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还对人的情绪状态有很高的要求。若不够认真仔细,一页论文重抄数遍是很正常的。正如刘正刚所说,“多年来我最感激的,是老师教会我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问题。”
他感慨,工作了这么多年,也发表了不少东西,但论严谨细致、用心程度,没有一篇能超过当年的这篇毕业论文。“我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前前后后修改了四五遍,自己收集资料、编写软件;万老师也操了不少的心,初稿完成后,他又要求我去找数学系的教授,把所有的运算、建模过程审核了一遍。等他审核完毕后,我才最终誊抄下来。”
大学的经历,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而正是在交大完成的积累沉淀与万老师的言传身教,使得他在工作岗位上出类拔萃,成为工程领域的专家。
投身创业,严谨把关
毕业后,刘正刚转到铁二院专业设计院工作。凭借知识基础、传承于万老师的认真严谨,成为铁二院第一位总工程师。无论当时还是今日看来,这都是一份足以值得骄傲的业绩。然而他内心却隐隐觉得,这份工作可能并不适合自己:“设计院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工作压力比较大,虽然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感觉并不自由。”曾有一段时间,他为此很是苦恼。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国内经济形势更加开放,许多人开始下海创业,现在不少知名企业,都是在那时成立的。而刘正刚也是在那时选择放弃铁二院的工作,投身创业。
有“铁饭碗”工作不做,出去办公司,当时仍有人不理解这种做法,他的决定也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而那时,来自万复光老师的支持,意义就十分重大,他不仅鼓励刘正刚去大胆尝试,更是用行动来提供帮助。他甚至亲自去同铁二院的院长面谈,后来刘正刚离职时,阻力便小了很多。刘正刚对万老师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离开铁二院后,刘正刚创立了工程监理公司,参与众多大型工程的质量把关。“这项工作要求监理人员必须认真严谨,不能有丝毫错漏。认真二字,分量太重。在实际工程问题上,任何一步都决不能出问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其公司所负责监理的工程项目遍及多个地区和城市,多为大型铁路桥梁。在郑州,监理全国最大的顶推式桥梁,长达1.5公里,全程动态监控;在青白江,七千吨的桥体需实现一小时内转动到位;在西北,负责监控蒙华铁路的桥梁施工…… 众多项目难度大、周期长,创造了许多记录,也给监理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而正是凭着认真严谨、精益求精、追求质量,他所带领的团队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心怀母校,关注发展
作为交大学长,刘正刚先生一直以来都对交大的发展保持着关注。他说,“西南交大是伟大的平台,在中国轨道业界是永远的No.1,有着很深厚的积累沉淀,所有交大人都应该为此而自豪。交大一代代教师的严谨治学,是有传承的。万复光老师只是众多默默奉献、埋头苦干的交大人中的一位。交大今天能在众多领域中有如此影响力,其源头来自于老师们的认真。”
“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交大的校友,很多领域几乎全是交大人在工作。甚至一提到西南交大,施工方就会立刻说:“我们相信西南交大的水平!”这样的经历越来越多。西南交大拥有如此好的社会形象,学子们一定要守护好,努力进学,为母校争光!”刘正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