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光明日报】重温抗震救灾精神 丰富革命精神谱系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8/05/08 10:10:00 点击数:
信息员 摄影
部门审核 终审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重温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思考其当代价值意义重大。5月7日,四川省社科联和西南交通大学联合举办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纪念会暨抗震救灾精神研讨会。

研讨会上,由西南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团队多次赴汶川特大地震灾区进行调查研究和口述访谈而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研究——纪念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抗震救灾精神口述史——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纪念专辑》发布,展现了团队深入研究抗震救灾精神的最新成果。

此前,由四川省政府组织编纂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正式出版。这部逾1000万字的志书,全景立体式展现了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组织开展的这场抗震救灾悲壮恢宏的历史画卷。专家们认为,这部志书为进一步系统总结抗震救灾经验,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供了宝贵资料。四川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建春介绍,将把志书中的典型人物事迹,转化为公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文章,有助于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在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这一时间节点上,将抗震救灾精神研究推向更高境界成为学界共同期盼。

为何要研究抗震救灾精神的当代价值?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何云庵解释:“西南交大历经了唐山大地震、汶川特大地震及芦山地震,有责任把抗震救灾精神研究承担起来。”近几年,何云庵带领研究团队已形成对地震及灾后重建亲历者4万多分钟、近300万字的口述史资料。下一步,研究团队将加大史料挖掘,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口述史》,并将研究重心逐步转移到灾区恢复重建和可持续发展时期的精神研究,进一步凸显抗震救灾精神的当代价值。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顺洪认为,抗震救灾精神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中的交汇融合,全体中国人民应该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更加自信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奋勇前进。

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研究不仅关乎局部和现在,更关乎整体和长远。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王炳林认为,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研究是丰富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要从宏观上把握好革命精神整体与具体精神形态个体的关系,使多姿多彩的精神形态共同构成中国革命精神的壮丽画卷,丰富中国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


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5月7日https://gmrb.cloud.gmw.cn/gmrb/html/2018-05/08/content_11322.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作者:李晓东 周洪双     责任编辑:梁碧波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