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西南交大举行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论坛暨第七届新增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工作会议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日期:2018/05/29 17:55:00 点击数:

5月26日上午,西南交大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论坛暨第七届新增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工作会议在犀浦校区举行。100名新增研究生导师齐聚图书馆二号报告厅,听取了范平志教授、刘占祥教授、周先礼教授、宁维卫教授以及陈磊副教授关于“研究生导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职责”所做的专题报告。论坛由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和研究生院共同举办,教师工作部部长任平弟教授主持上午的论坛。

校党委副书记晏启鹏首先致辞。他对各位新导师表示祝贺与欢迎。他认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使命与重任,因此,对新增研究生导师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十分必要且非常重要。他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五月初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今年一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文件以及我校研究生院与党委教师工作部据此发布的《西南交通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文件进行了详细解读。晏启鹏要求各位新导师深刻认识自己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研究生指导方式,潜心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据他介绍,《意见》对导师提出了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和业务素质精湛等基本素质要求。要求导师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统一,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引导学生,谨记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鉴于一些导师在招生阶段即能参与学生的选拔,晏启鹏要求导师们不仅要在培养过程中承担责任,更要在手中握有招生选择权时公平公正、科学选材,正确行使导师权力。晏启鹏运用习总书记提出的人才培养辩证法,与导师们探讨了履行立德树人职责,引导研究生们成长成才的路径,包括努力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着力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注重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注重对研究生进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等。晏启鹏介绍了学校将进一步完善选聘考核机制、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并开展优秀导师和优秀研学团队评选等组织层面的制度保障举措,并表示,学校将把坚持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作为研究生导师评价的核心内容,突出教育教学业绩评价,将人才培养中心任务落到实处。最后,他对导师们提出了努力持久地练好“内功”、做好“内功外放”、用学生的话语体系交流等具体建议与要求,勉励导师们引导学生与时代同行,走好学术之路和人生之路。


 “遵循学术规范,潜心立德树人”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范平志教授报告的主题。他用亲身经历表明,教师师德高尚,言传身教,学生将会终身受益。他曾师从我校靳蕃教授、剑桥大学Michael Darnell博士等名师,潜心求学;而后在靳蕃教授的期盼及母校的召唤下回国效力,将接力棒传递给正值青年的学生们。他对导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这份浓浓的师生情也薪火相传,他带领的学生饮水思源,回报社会——在学术成果方面斩获国家各大奖项之外,还捐资设立了“西南交大平志奖学金”及“平志希望工程图书室”,在各领域继续发光发热。范平志结合自己做导师的经历指出,在学术研究中导师应尽职尽责、严格要求,充分了解学生,尽量坚持每周与学生见面,了解其研究进展等;而研究生应认清自己的价值与责任。导师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将视野拓展到国际范围,学会与国际同行沟通。“老老实实做学问是王道”,导师应以德施教,诚信治学,坚决杜绝学术不法不端行为,培养德智体情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范平志建议导师们了解学术诚信建设相关规定及必须遵循的准则,“这对导师本人、研究生,乃至西南交大的声誉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范平志说道。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占祥教授以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出报告主题——“追问师者之德与师者之才”。他认为,求解“钱学森之问”,不可忽视的两个维度即是“师者之德”和“师者之才”。他引经据典,博古通今,借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古训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对好老师的定义,从西方和佛教视角解释了导师的含义,指出,导师的作用在于德、才两个层面的示范。关于师者之才,刘占祥以茅以升、竺可桢、杨杏佛等我校杰出校友以及民国时代文科学者和老一代学人的事迹成就为范例,阐述展示了师者具备丰厚学识才能的具体表现。刘占祥认为,对学生的指导、点化、引领,要求导师具备更为卓越的才能。通过列举正反例,说明了师者之德的关键性作用。他认为,导师应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以高尚的师德和卓越的师才,点亮青年学子的心灯。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周先礼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情况”和“学校研究生相关政策”两方面介绍了相关情况。他表示,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当前国际高端教育竞争的挑战、国家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形式紧迫以及为学校振兴升位提出的“515质量工程”等,无不对导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接着他从招生、培养、学位、奖助、学术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相关政策。最后,周先礼寄语新导师们:“既要争做热爱教育、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热爱学术的学术导师,也要做好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人格养成、价值塑造的人生导师!”

机械学院陈磊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倾注时间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浅谈一枚青椒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一些思考。”他展示了胡润研究院发布的一项关于亿万、千万身家富豪睡眠时间的报告,得出结论——成功需要时间堆砌,“我们比不了聪明可以比时间”。陈磊给出了一个算式:学生的研究时间+导师的指导时间=学生的综合能力。关于研究生培养,他提出几点建议:尽早确定研究方向,延长研究生的科研时间;确保学生足够的科研时间;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效率。他建议因人而异制定培养方案和详细的科研计划,尽量细化研究内容。过程中,导师的指导时间也很重要,他分享了自己每周进行小组讨论、与学生单独讨论实验过程的经历,强调定期工作检查和讨论以及强化心理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陈磊认为应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提升研究生从事科研的信心,实现提高学生基础能力、思考能力和执行能力等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宁维卫教授做了题为“做研究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的专题报告。他解析了健康成长的因素,指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结合我校心理中心开展的一项统计的结果,分析了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和三个主要的压力源,给出了研究生心理教育指导建议:导师潜移默化影响并多与学生进行学术互动,增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固有观念,建立终身学习观念,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提高情商等。宁维卫说,导师在进行学术培养的同时,也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给与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任平弟对报告分别进行了简短总结,并对新导师提出了明确的参培要求,对导师如何获得上岗证书以及后续培训活动安排做了具体说明。


下午,新增导师在袁艳平、李翔宇、戴齐、朱宏泉、杨安文等资深导师的召集下,分五组进行了研讨和交流;集合后,五位召集人分别进行了小组研讨情况汇报。之后,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冯晓云教授做总结。她结合自身做研究生导师的经历,对新增研究生导师提出“好导师要有好德行”、“好导师要有好态度”、“好导师要有好水平”、“好导师要有好学风”、“好导师要有好情感”五点希望。在“好德行”方面,冯晓云强调导师要培养爱的能力,爱国家,爱家庭,爱学生。在“好态度”方面,导师要有认真、负责、严谨的态度,做到身教重于言教,立德树人。在“好水平”方面,导师要训练自己的学术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要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对不同层次能力的学生要进行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在“好学风”方面,导师的学术要做扎实,做到学术诚信,杜绝学术造假。在“好情感”方面,导师要和学生保持合适的情感和距离,避免不正当关系的产生。冯晓云表示,研究生院会尽力支持青年导师,尽量为青年导师配好学生;同时,也希望研究生院和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将培训活动延续下去,在今后分类开展沙龙和座谈会,让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导师为青年导师介绍经验、帮助解决问题。

作者:陶玉祥 李悦 郭晓文 梁慧颖 摄影:陈伟杰 陈彦初     责任编辑:陈丝丝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