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
当前位置: 首页 > 融媒 > 西南交大报 > 第744期 > 第三版 > 3版 > 正文

一堂“田野上的思政课”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日期:2021/01/16 14:48:37 点击数:

本报讯   12月5-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利兹学院带领学生赴学校定点帮扶的峨边彝族自治县五渡镇双凤村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田野上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考察走访,感受脱贫攻坚的行、力、美。峨边彝族自治县是省级贫困县,五渡镇双凤村属省定贫困村,脱贫攻坚的难度很大。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双凤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干群同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勇于创新,把一个资源短缺的贫困村变成了全面小康的新乡村。同学们参观考察了一系列扶贫产业,与村民、书记深度交谈,亲身感受了双风村的巨大变迁,触摸到了实实在在的全面小康,深刻领略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初心,精准扶贫的行、力、美。

聆听报告,感悟使命担当。在考察走访之后,学校派驻双凤村“第一书记”王文彬在村委会为师生们作了题为《直面挑战、真抓实干、敢于出招、勇于攻坚,全力当好第一书记》的专题报告。王文彬讲述了西南交通大学对口扶贫的担当与作为、双凤村脱贫攻坚的行动与成效、做好第一书记的能力与素质等。报告会现场,在场师生为一线扶贫的交大人服务国家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深深感动。

嵌入系列微课,深悟真理力量。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悟真知、悟真理,思政课教师、日常思政工作队伍协同融合,以同上一堂课的形式,开展了主题为“全面小康密码”的现场微课教学,把理论教学有机嵌入到了实践教学。蔡文、彭晓伟、李茂、李学勇、赵舵分别以“双凤村脱贫实践看党的领导” “双凤村脱贫实践看群众路线 ”“双凤村脱贫实践看实事求是”“从全面小康到乡村全面振兴”“新阶段大学生的使命担当”为题开展微课教学。

基地挂牌,推动实践育人常态长效。为了进一步巩固、拓展、深化本次实践教学的成效、经验,推动实践育人常态化、长效化,让更多的学生受益,马思主义学院、利兹学院分别与峨边彝族自治县五渡镇双凤村签署了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并在在场师生和当地干部、村民的见证下,举行仪式,正式挂牌“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和“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峨边筑梦’社会实践基地”。

这次“田野上的思政课”实践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精神,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创新育人模式,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试验区落地、落实、落细、落小,深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一次重要尝试,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用,探索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互动的大思政育人新模式。       (李学勇)


作者:李学勇   编辑:侯倩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