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合 > 人才培养 > 正文

【教育视点】陈光:文科发展之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意蕴

来源:教务处 日期:2014/12/02 10:50:00 点击数:

人才培养是大学安生立命之基。然而,文科对于大学人才培养究竟何用之有?大学里有文科,不是今天才开始。文科的范围,一般而言可以包括文、史、哲、经、管、法、政、思、外等。学科意义上,文科是”哲学、文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门类所属的学科,又有”基础文科”与”应用文科”的区分,前者如”文、史、哲”,后者如”经、管、法”,尽管这样的区分不是绝对的。

文科存在和发展之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意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知。

第一,文科发展凸显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

文科发展的意义不仅在学科,而是为了大学。大学是有专业的,但是有专业的不一定是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大学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的跑马场,而是人类超越功利、实现理想的疆域。大学对于专业知识的培养有别于一般的职业训练,大学是精神成人的圣地,是一种开放的胸襟、勇于尝试的努力、独立的判断、社会的良知、宇宙的精神与从容的人生观集体侵润的场所。换言之,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是培养知识分子,而不是打造机器的螺丝钉。知识分子不但是各行各业的领导者,更是带领社会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原动力。一个受过良好大学教育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就是技术的革新者、社会的建设者,生态的保护者,和平的维护者,而不是发展的观望者和生活中的埋怨者。一所有理想的大学,不能须臾忘却大学的责任与使命。要凸显大学的“科技创造力、学术竞争力和思想影响力”,要培养“有社会责任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建设者,需要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

第二,文科教育体现专业成才的基本规律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知识的贯通与融合是知识发展的内在秉性,也是专业成才的基本规律。最好的物理学家一定是一位深邃的哲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所以成功,既要依靠经济学,更要依赖数学;成功主持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者,不能少有深切的环境意识和人文关怀;在描绘原子物理学的“太阳系模型”时,科学与美学,惊人相似,如此玄妙。科学与人文,本来就是不可分离的人类文化进步的要素。目前,人们正在反思科学与人文割裂所导致的弊端,中国的教育改革正朝着知识贯通与融合的方向发展。人才培养中,处理好专业与通识、工程与实践、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很重要,“关注基础学问,思考根本问题”很重要。今日世界变化之快、知识累积之多,今日所学明日可能落伍,解决之道是让受教育者深入基础的学问,如文史哲、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学科,打好根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尤其文史哲与理科的基础学问若能互相对照思考,更能帮助我们的学生探究事物根柢、洞察人生要义。

第三,文科教育也要尊重自身的发展规律

文科需自强,文科发展要立意高远,更要基于现实,不能求全,不能铺摊子;要小而精、有特色、入主流、上水平;要结合主流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差异化发展;要强化基础、引导交叉、面向应用、协调发展。要把文科跨越发展目标与现实路径结合起来,要把基础文科建设与应用文科发展结合起来,要把重点领域精品文科建设与通识教育结合起来,要把文科教育与工程教育结合起来,要把高水平人才培养要求与分类指导和管理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环节,我们还可以做以下尝试,一是在本硕衔接培养方案基础上,设计文科大类或跨越专业的平台课程体系建设;二是在已经开展的通识课程教育基础上,探讨交大特色的“书院制模式”;三是在“茅以升学院”等教育探索基础上,研究试点荣誉文科班(学院)教育模式等。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需要有为后人乘凉而栽树的准备和行动。


作者简介:

       陈光,男,1961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国际行政管理学会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政治学会副会长、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成都市对外科技交流协会会长、四川省知识经济促进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曾获全国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全国优秀“两课”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

作者:陈光     责任编辑:顾成威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