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4日,核装置极端事件防范韧性国际会议在联合国维也纳总部所在地——维也纳国际中心召开,土木工程学院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师孙晓丹副教授受邀参加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会议是由联合国系统内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主办。IAEA是联合国系统内促进核领域科学技术合作的世界主要政府间论坛,致力于推动安全、可靠与和平利用核科学技术。WMO是联合国系统内关于大气层状态、海陆作用、气候及水资源分布方面的权威组织。会议聚焦全球极端气候、地质灾害事件下的核装置防范韧性,是核安全领域技术展示和交流的最高国际平台。会议开幕式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Rafael Mariano Grossi和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Celeste Saulo致欢迎辞。

土木工程学院孙晓丹副教授以“核电结构地震危险性评估中的地震学物理模型” 为题做宣讲报告,介绍了学院与中国核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针对非基岩场址核电工程结构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合作研究成果。孙晓丹与中国核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自2018年开始合作,持续探索地震学前沿技术在核电厂重大工程地震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展示了我国核安全领域的工作基础与科技创新,提升了我国核电安全研究在国际核安全防范领域的影响力。

会议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借鉴机会。通过聆听世界各国关于极端外部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人为灾害、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最新报告,与会人员得以了解全球核电安全研究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特别是部分核电强国在提升整体韧性方面的系统性方法与先进技术,为我国进一步完善核电安全标准体系、优化抗灾设计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会议有力地巩固了核装置安全防范领域的国际合作渠道。会议期间,孙晓丹与多国核技术、气象专家建立了直接联系,为数据共享、联合研发、人员互访等方面的潜在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将对学校深入参与核设施等国家重大工程的极端灾害韧性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会议汇聚了来自全球45个国家的100余位核技术、气象专家,邀请47位专家做主题宣讲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