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院部动态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院部动态 > 正文

何须桃李千株树,自有云庵万卷心——记何云庵教授捐设奖学金资助寒门学子

来源:校友工作办公室(教育基金管理办公室) 日期:2025/09/23 09:18:36 点击数:

2024年4月,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云庵教授做出一个温暖的决定: 他将所获“立德树人”杰出贡献奖奖金的一半,用于设立专项奖学金,助力学院里那些家境困难却矢志科研的博士研究生们安心求学,追逐梦想。“何须桃李千株树,自有云庵万卷心”,师者赤诚,永耀杏坛。

命运的转折:从田垄到讲台

时光回溯,时代的浪潮曾将少年何云庵推离课堂——十三岁,稚嫩的肩膀便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在黄土坡上与命运角力。四载插队岁月,风霜刻入筋骨,那在田间劳作遗留的膝盖旧伤,至今仍会在阴雨天隐隐提醒着那段艰辛。然而,命运的褶皱终被抚平。1977年,那场被誉为“改变一代人命运”的高考,如同久旱后的甘霖,为25岁的何云庵洗去阴霾,带来曙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紧攥命运的笔尖,在煤油灯下熬尽长夜,用夜以继日的苦读,奋力叩开了西南交通大学的大门,坚定地走向了那个曾被中断的志向。

“高考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 何云庵如是说。那考场上的一笔一划,确凿地改写了他人生的轨迹。但细数他走过的路——从广袤的田间地头,到神圣的三尺讲台,他所改写的,又岂止一己之命运?

师者仁心:“四个热爱”的注脚

1982年,何云庵以优异成绩从西南交大马列主义理论师资班毕业,并选择留校任教。从此,他便将毕生心血,深情浇灌于中国共产党党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沃土之中。谈及教育,他常凝练为朴素的“四个热爱”:热爱教育,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热爱学术。

热爱教育,是使命担当。他以教育为使命担当,研习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贡献智慧与力量。热爱教学,是生命舞台。数十载执教生涯,讲台是他最珍视的天地,传授毕生所学,是他不变的追求。热爱学生,是精神血脉。灌之以知识,润之以关怀,捐资设立专项奖学金,正是这份“热爱学生”最深沉、最实在的延伸——为那些在命运泥泞中跋涉的学子,铺就一段通往梦想的坦途。热爱学术,是人生追求。他孜孜以求,摘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大项目“零突破”。

他紧紧抓住了时代赋予的曙光,然后,他选择成为更多后来者前行路上的光。

谦逊中的大爱:我还得多做一点

提及奖学金的设立,何云庵教授的话语里满是谦逊与温暖。他回忆道:“去年,我在学校东门看到一块展板,一眼就认出沈志云院士的照片,再细看旁边那人,倒有几分像我,走近一瞧,竟真是我!” 就这样,他才得知自己获得了西南交大“立德树人”杰出贡献奖。得知有奖金,他几乎未作他想,便决定捐出一半设立奖学金,另一半则用于家人治病。对他而言,这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我并不愿意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这笔奖学金,”何云庵教授坦言,“我做的实在有限,只是将一笔意外奖金捐出一半。说到热爱学生,我也觉得做得不够,我对学生的热爱也还不够,学生们似乎都有些怕我。我想,真正的好老师,该是让学生亲近的,而非畏惧的。我还得多做一点,让这份‘敬畏’慢慢升华为‘敬爱’。” 他总觉自己做得太少,如同深秋的银杏,将最耀眼的金黄归还大地时,只道是寻常落叶。殊不知,那笔他口中轻描淡写的“意外奖金”,凝聚着他毕生学术耕耘与教学心血的结晶;那看似“微不足道”的捐赠,早已化作暗夜航程中指引寒门学子的星辰;那些他自认不足的关怀,早已在学生心中沉淀为刻骨的敬爱与感激。

无声的守护:为人师者,心之所系

“为人师者,怎么能不心系学生?”这是何云庵教授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身体力行的准则。他深谙学术之路的崎岖,尤其理解经济压力对寒门学子梦想的重压。于是,“云庵奖学金”应运而生,成为他默默守护学子梦想的桥梁。

这份守护,其实由来已久。早在1986年,他就用自己微薄的薪资,资助了第一位面临退学困境的江西学子。从此,只要知晓有学生陷入经济困顿,他便悄然伸出援手,数十年未曾间断。“行百里者半九十,他们千辛万苦走到这一步,怎能因经济原因倒在终点线前?我只盼能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何云庵教授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无声地浸润着每一个受助学生的心田。

如今,“云庵奖学金”已设立一年有余,何云庵教授的资助也走向正式化。他虽不干预评选过程,却始终默默关注着获奖者的故事。他谈起首届获奖者——一位因家庭重男轻女而失去学费来源的女生。“但她研二就写出了两万字的高质量论文,将一段一直处于模糊状态的史实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样的好苗子,怎能任其埋没?奖学金给她,这是我的一点‘私心’。”今年的候选人中,一位父亲猝然离世、母亲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六年级博士生,让他格外牵挂。“学业将成之时断了经济来源,太令人痛惜!”幸而,奖学金成了他学海漂泊中坚实的依靠。谈及此,何云庵教授眼中满是欣慰的光:“评了两届,钱都给了最该给的人,这很好。”

教育的回响: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便一直在教育战线上服务和回馈社会。” 这不仅是何云庵教授的人生信条,更是他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教育、奉献光热的真实写照。从求学者到教育者,再到助学者,他将满腔热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用行动深刻诠释了“师者”二字的千钧重量。

何云庵教授深知,自己的成长得益于时代的机遇与社会的滋养。1977年恢复高考的曙光,让那个曾在田垄间仰望星空的少年重返课堂,最终扎根于西南交大这片沃土。这份经历,让他对教育机会倍加珍惜,也让他对寒门学子的困境感同身受。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他对受助学生寄予厚望——学有所成、服务社会、永葆赤子之心。他坦诚道:“在我的研究领域,还有许多值得深挖、尚未成熟的课题,但受限于条件,我恐难继续了。”言语间,是期待,更是托付。他盼望着这些接过他手中“光”的学子,能将他未竟的学术理想延续下去,用一颗赤诚之心,反哺母校,奉献社会,报效家国。

星河长明:执灯者的心愿

回望来路,那个被迫放下书本、在泥土中挣扎的少年何云庵,借着高考的微光,一步步从现实的寒夜走向理想的春天。如今,他用半生耕耘积攒的光热,为后来者点燃了更明亮的灯盏,不照归途,只映前路。他最大的心愿,不过是:愿所有星辰,不因贫寒而陨落;愿每一份坚持,终得星河长明。


作者:杨思愉   摄影:周埕萱 寻梁   编辑:曾潇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