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电气工程学院在犀浦校区电气馆10832会议室联合举办首期“交心交融”思政课师生面对面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菁、形势与政策教研部主任马先睿、思想政治教育系党支部书记杨桓、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主任李世敏、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张利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全体老师出席活动,电气工程学院2022级、2023级和2024级20余名学生代表参与活动。活动由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邢晓鹏主持。

管烊堃同学建议教师将抽象理论转化为通俗的语言;徐楷瑞同学认为可以在教学中运用更丰富的多媒体手段;杨汉清、崔钰璇同学希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推动理论向实践转化。学生代表们还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等问题,提出采用小班教学模式、课前分组预习和绘制思维导图等诸多建议,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刘玉标老师表示,课程设置将注重“框架先行”,先梳理章节逻辑结构,再展开重点详解与案例分析。马先睿针对学生过度依赖AI的现象,提出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欧丹老师鼓励学生运用多色笔标记重点。张利民老师提出要建立无电子产品课堂,提升课堂专注力。余琼老师、郜清攀老师提出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多与学生交流互动。
邢晓鹏表示,思政课与学生工作要相互协同,共同助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并从两个方面给出建议: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学院学情拓展教学资源,增强课程吸引力;另一方面,学生要尊重老师,积极配合,提升听课专注力。

王菁总结到,思政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命题,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将聚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三个维度,着力提升课堂针对性与亲和力,增强课程吸引力与趣味性,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

“交心交融”思政课师生面对面活动聚焦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是两院共商共建共促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实践。师生进行“零距离”对话,既回应了学生的真实诉求,也为提升思政课质量提供了创新思路,不断推动思政课建设呈现“新气象新作为”。“交心交融”系列活动将常态化开展,持续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学子中落地生根,助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交大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