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上午,第二届西南高校大学生诗歌论坛在我校机车博物园拉开帷幕,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大学生新诗写作的现状和新选择”。出席论坛的嘉宾有: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汪铮,当代著名诗人、学者、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任洪渊,“非非主义”代表诗人何小竹,“第三代人”代表诗人邓翔,以及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诗人、西南高校大学生诗人代表。
开幕式上,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汪铮在致辞中指出,当前社会,人们行走速度越来越快,精神发展有些跟不上,技术进步开始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例如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等。这些改变都值得进一步去思考。这个论坛汇聚了从全国各地许多从事诗歌创作、批评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诗歌进行探讨,“很有意义”。
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任洪渊在致辞中表示,他非常高兴和青年的诗人朋友们坐在一起,因为他一直是一位校园诗人,而且至今也是一位校园诗人。他回忆了自己作为一个青年诗人的开始,分享了和顾城、江河等一起探索诗歌的岁月。他说,自己一直与青年诗人在一起。今天论坛上,他依然和青年诗人在一起,他想静静地聆听中国诗坛最年轻的声音。
西南交通大学诗人李商雨的发言主要围绕两个关键词进行:语境,文本。同时,他分析了当下与诗歌生态紧密相连的两个词——批评与媒介。
四川大学诗人莱明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分享了大学期间发现的一些问题:很多学生在大学时充满激情和想象力,但随着他们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创作能力会下降。最后,他希望大家保持初心,“最好的是未来的”。
重庆大学诗人王渝作了题为《20世纪重庆诗歌回顾与面向都市的现代诗》的发言。他指出:“摆在当代诗人面前,尤其是摆在当代大学生诗人面前的问题是,都市诗歌话语的特性是什么,它的建立所依据的精神性资源又在哪里?一个世纪的探索不断彰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问题还远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第三代人”代表诗人邓翔在发言中,首先澄清了“第三代人”的概念。他说,和在座的大学生诗人一样,他对诗歌爱得深刻。在大学毕业面对工作的选择时,他第一个想到的是,“我的诗歌怎么办”。他们介绍了创作经验,即人生经验。青春期之后的写作经验会更加丰富,更加具有一种人生的真诚,这种真诚是人类独有的,是创作突破的重要途径。
论坛开幕式之后,与会的著名诗人们和西南高校的大学生诗人代表们都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共同探讨大学生新诗创作的现状和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