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南交大,大家会想到该校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影响力,但在2016年,西南交大还有一项改革,被誉为全国科技领域“小岗村试验”,那就是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一改革通过确权,让科研人员从一开始就和所在单位共享了成果的所有权,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拆掉“围墙”,让更多实验室成果“活”起来。如今,这项改革有了“升级版”。

10月28日,西南交通大学郫都先进制造科创园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这是西南交大“一园五区”新形态科创园的开端。其它园区还包括交大金牛交通装备科创园、交大东部智慧交通科创园、交大天府未来技术科创园、交大双流权属改革科创园。未来五个园区,将一园一格,形成网络,相互支撑。
西南交大党委书记余敏明表示,学校与成都市金牛区、郫都区、东部新区、天府新区、双流区等地方政府协同,根据地方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和各校区学科专业办学实际,在校区周边“定制化”建设科创园,打造“高校+园区+企业”联合创新平台。
打造成果转化 “共生”新理念
西南交大技术转移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在全国率先探索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在制度突破,可以说是1.0版本。而这次启动的科创园建设,也就是2.0版本,核心是生态建设。科创园将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打造成果转化“共生”新理念。

所谓“共生”新理念就是以空间零距离、产教零距离、双师零距离、转化零距离“四个零距离”为核心,依托校企联合研究中心与中试平台,带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校友发展“共生”、校企发展“共生”、校地发展“共生”。
探索有组织的成果转化 “共生”新模式
在前期探索基础上,2023年西南交大成立了技术转移研究院,建设科创园先导区,构建起专业的成果转化运营团队,进一步探索有组织的共生式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西南交大技术转移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科创园先导区提供的中试场地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该校积极开展校企协同,组建了“科学家+工程师”的联合团队,并面向校内先后梳理了170多个团队、560余项成果,搭建起一个“技术货架”。

今天启动的西南交大郫都先进制造业科创园将实现园区与校区无缝衔接,通过“多叠首层”“工业上楼”等复合化设计,满足从研发、中试到生产的多元需求,形成研发、智造、交流、旅居等全维度功能聚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深度融合,主打“就地研发、就地转化、就地产业化”。
据悉,西南交大将力争通过3到5年时间,以“政、校、企”三方协同创新,将科创园建设成为全国极具影响力的“引才、育才、聚才、留才”的创新人才集聚地,颠覆性技术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一号工程”要地、产业“建圈强链”基地、高新技术企业集群高地。
来源:四川观察2025年10月28日https://kscgc.sctv.com/sctv/h5/v7/newsShare.html?id=1983136868412477441&appUserId=1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