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担心迈向未知,科学最摄人心魄的魅力,就在于它永远在解构‘不可能’的定义。”5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做客“科学大讲堂·我们的答案”全民科普互动宣传活动,讲述中国高铁解构“不可能”的奋斗故事。
40多年前,求学路上四天三夜难熬的火车之旅,在翟婉明院士心里埋下一个愿望:中国的火车,何时才能更快更平稳舒适?带着这个追问,翟婉明院士扎根铁路工程动力学领域,参与中国铁路6次大提速,见证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引领的发展历程。他表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4.8万公里,超过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

火车也能“飞”上天吗?活动现场,翟婉明院士回答了这一问题——2016年的11月21日,世界上第一条新能源空铁试验线在成都正式投入运行。这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德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掌握悬挂式单轨交通技术的国家。“这种新能源动力牵引方式的悬挂式列车,咱们中国是首创。”
在翟婉明院士看来,成都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翟婉明院士说,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成都早已布局轨道交通领域,不仅建立了专业的轨道交通产业园,还形成了完整的产学研用体系——这里聚集着轨道交通领域顶尖学府西南交通大学、国内领先的设计单位中铁二院,以及中铁二局等建设公司;同时,成都还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的重点企业,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布局。“成都产学研用齐全,所以我认为成都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前景广阔。”
谈及技术创新时,翟婉明院士特别谈到了AI技术的应用前景。他说,在轨道交通领域,无论是高铁还是城市轨道系统,AI技术正展现出无限可能。
翟婉明院士以工程实践为例,他说,从动力学、自动控制到行车安全,AI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以智能运维来说,通过智能化手段不仅能大幅降低维修工作量和运维成本,还能精准判断维修周期和需求,实现科学决策——准确识别哪些部件需要立即维修,哪些可以暂缓,从而显著提升运维效率。”
未来交通是什么样的?翟婉明院士也带领着大家一起畅想——“我想,和真实的未来相比,我们今天的想象可能都是很匮乏的。”
翟婉明院士说,就像李白在《蜀道难》中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就在今年,穿越秦岭的西十高铁秦岭马白山隧道顺利贯通,全长22.9公里,是目前国内已贯通的最长高铁隧道。“如果我们告诉李白,你说的难于上青天,在今天就是几分钟的事情,他一定就觉得难以置信。同样,如果我们穿越到未来,可能未来的交通也会让我们瞠目结舌。”
在翟婉明院士看来,这就是科学最摄人心魄的魅力——它永远在解构“不可能”的定义。“我想把两句话送给所有科学大讲堂的观众们:尽我所能,敬我所不能。对于能够去完成的目标,竭尽我们所能;对于我们暂时还不能完成的目标,保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信仰和信念,坚信总有一天,我们能把属于未来的‘可为’,变成照进现实的‘有为’。”

据悉,活动共有来自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医疗健康、深地探测、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的7位科学“大咖”齐聚成都科幻馆,开展7场科普演讲讲述科学故事,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科技迷们以及广大中小学生,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共同参与。截至活动结束,多个直播平台观看人数达到368万人次。
来源:红星新闻2025年5月24日https://static.cdsb.com/micropub/Articles/202505/37bc889da0493ed844fa85ad941029d8.html?fromUdid=05f5c98f-82fc-4e13-9401-56ca1bc4af9b
成都教育发布2025年5月24日https://mp.weixin.qq.com/s/-UKrdh9oS3b91pCp7Mby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