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四川日报】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搭台唱戏”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

来源:四川日报 日期:2023/10/09 11:44:53 点击数:
信息员 唐颖 摄影
部门审核 终审

  •   

  • 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四川)成立仪式。

  •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学习、研究、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主题主线,高质量推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一般等项目33项,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去年以来,学院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重点在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四川)、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人工智能与社会意识”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上发力,切实推动学习、研究、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实,取得了良好成效。
    □马院宣(图片由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启智润心: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成果丰硕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学院牵头建设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通过发掘和利用交通领域科学家精神育人资源,打造了交通特色鲜明、馆藏丰富、展陈新颖、活动多样的科学家精神育人阵地,集“展—教—研—学”于一体,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反响热烈、育人成效显著。2023年5月,基地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委的联合认定。

  • 深入挖掘资源,高标准打造科学家精神线上线下“展场”。西南交通大学拥有丰富的科学家精神资源。学院通过主展馆,展示彰显科学家精神的图片、实物、故事等资料,引导参观者产生情感共鸣。基地还建设了线上展馆,提供VR观展体验。

  • 统筹场馆联动,全方位整合科学家精神教育“现场”。学院将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风洞实验室等校内科研场所纳入现场教学点;与郫都区政府合作共建,在石室蜀都中学、犀浦外国语学校等10个中小学设立科学家精神教育教学点,扩大基地的育人辐射范围。

  • 强化育人效果,高质量培育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气场”。基地在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了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基地观展人员超7万人次;观展人员心得留言 1600余条,线上展陈科学家主题页近93000次浏览点击;举办了郫都区大中小学生“全区共上一节思政课”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院士为郫都区近30万名大中小学生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产出研学报告1.5万余份、征集论文158篇、出版论文集3本、设计科学家漫画23套。

    培根铸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成效显著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学院通过平台建设、机制创新、成果打造等形式多措并举,有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为构建大思政工作新格局发挥重要载体和牵引作用。

  • 加强平台建设,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载体集成。学院成功获批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四川),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平台建设跃升;建立“蜀红链”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为共同体成员单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供课程建设、师资培训、集体备课等方面的丰富资源和便捷共享渠道。

  • 构建协同机制,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地生根。建立共同体成员单位“1+N+1”片区化、网格化的工作机制,即1所大学“牵手”若干所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联合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研究,辐射覆盖1个地市的思政课教学,最大限度发挥共同体的辐射带动作用。结对共建的14家共同体成员单位在“一对一”“一对多”的深度合作中,精准对接,实现共建共享共进。

  • 探索范式创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突破。学院聚焦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主题,构建大中小学基于同一专题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体系,开辟专题化教学新范式;策划出版《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五个必由之路》等系列专题教学设计丛书;联合多所中小学开展多场党的二十大专题集体备课会;以“行走的课堂”开展一体化研学,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联培新形式;举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等全国性学术会议。

    勇于创新:人工智能与社会意识实验室建设探索新路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院着眼智能时代前沿,致力于加强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交叉研究,于2022年获批四川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 夯实平台基础,构建多学科协同的实验室运行体系。目前已建成总面积约300平方米的实验室,分设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实验中心、人工智能与社会心态实验中心、人工智能与社会关系实验中心;聘请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内的多名知名学者担任学术委员会成员;购置基于大语言模型和知识库的相关设备,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协同的实验室运行体系。

  • 打造学科特色,探索建立意识形态的人工智能实验研究方法论。实验室承办“第一届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交叉研究论坛”,围绕交叉领域的相关研究深入探讨;形成论文集《人工智能社会前沿问题研究》,致力于围绕方法哲学、实验范式、实验设计等建立一整套方法体系,为人工智能实验应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 开辟研究新路,为智能时代社会治理提供前沿学理支撑。实验室将通过整合研究资源、发挥集群优势,对人工智能与社会意识的互动关系作前瞻性研究,推动方法、理论、成果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案,为智能时代社会治理提供学理支撑。

  • 来源:四川日报 2023年10月9日 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31009/301692.shtml

  • QQ截图20231208171650.png


信息员:唐颖  作者:四川日报   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