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西南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暨抗震救灾精神研讨会上,发布了西南交通大学抗震救灾精神研究成果。
成果之一是《抗震救灾精神口述史——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纪念专辑》,通过口述访谈这种特殊的记录方式,讲述抗震救灾亲历者和参与者的故事。书籍的鲜明特点是作为平民化的口述叙事方式、“民间故事汇”的题材风格、平实的语言、生动的案例。书籍分为“不忘初心”““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大爱无疆”和“感恩奋进”五个篇章,汇集了基层党员干部、普通群众、部队官兵、医务工作者、人民教师、中学生等不同群体的声音。成果之二是《抗震救灾精神研究——纪念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研究了抗震救灾精神的形成、发展与主要内容,抗震救灾精神的本质与定位,抗震救灾精神的根源与时代价值。
西南交通大学是国内唯一经历过两次特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和汶川特大地震)的高等学府,西南交大人对抗震救灾精神有着与其他高校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有较为扎实的研究积淀和基础。基于长期的问题意识和学科发展自觉,2016年6月西南交通大学正式组建“抗震救灾精神研究团队”。
团队成立后,首先承担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抗震救灾精神口述史料挖掘、整理与应用研究。截至目前,团队已经访谈过的极重灾区有北川县、汶川县和都江堰市,共采访207人次,40085分钟,整理访谈稿297.94万字。
值汶川特大地震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构筑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意义非常重大。“抗震救灾精神研究团队”从已经整理出的两百多个感人口述资料当中,选出22个有代表性的故事汇编成口述史,撰写并出版了《抗震救灾精神口述史——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纪念专辑》。同时出版的还有《抗震救灾精神研究——纪念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探讨了抗震救灾精神的形成历程、主要内容、根源追溯、本质定位、时代价值等问题。
据介绍,未来两年,团地还将继续进行史料挖掘,拓展口述访谈的范围。从目前已采访的汶川、北川、和都江堰扩展到其他极重灾区,从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扩展到玉树、芦山和九寨沟地震,进一步挖掘抗震救灾精神口述史料,并进行整理及数字化。拟从团结精神、拼搏精神、自强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大爱精神、志愿精神和感恩精神等八个方面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口述史》。
新闻来源:川报观察 记者 江芸涵 2018.5.7
https://cbgc.scol.com.cn/news/78998?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