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由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协办的“汶川大地震10周年纪念与展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西南交通大学顺利举行。来自省内外的多名专家教授,对学校骨干学生进行了研讨和分享。
“灾后重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仅需要完成灾区人民日常生活基本设施的重建,更需要长期、持续地关注灾区人民精神和心理的重建。”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助理王晓茹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西南交通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到灾后重建工作中,成立了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先后组建了多个专家服务团深入灾区进行对口援建。在此过程中,学校心理中心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出版了多本专著,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灾难心理学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让灾难心理学学科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力。”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省内外多所高校研究心理学相关领域的教授,他们通过回顾汶川地震10年来,在灾难心理学上的研究与实践,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进行探讨。四川大学肖旭教授以“灾后心理重建长效机制探讨及心理与文化重建的思考”为主题,用故事的形式,为大家讲述了“绵阳故事”。
“心理重建不能照搬理论,不能僵化,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在分享过程中,肖旭教授表示,“先要有心,先要有人,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唤醒他们的理论,与他们建立关系和信任,关系就是治疗。”
“作为一名心理学研究者而言,对于汶川地震都有着深刻的记忆,只是不愿意忍痛回忆。”电子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李媛教授谈到,“心理学课题研究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实现项目化、组织化、常态化、系统化。”
据悉,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回顾在汶川十年中做出的社会心理服务,总结并研讨如何做好心理健康基础性问题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来源:《成都商报》2018年5月12日 (记者 李春雨 应鑫)
http://static.cdsb.com/micropub/Articles/201805/125910e4f21cf408533fd4c2cee70c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