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如何将绿色低碳技术融入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中?四川在绿色低碳产业领域有哪些机遇?从全国范围来看,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前景如何?
昨日,在2022天府碳中和论坛上,国内外17位院士及业内相关人士纷纷建言献策。
如何融入公园城市建设?
把产能用能排放纳入城市全链条战略规划
“公园城市和无废城市、无废社会,四大产业结构调整等密切相关,与绿色低碳发展密切相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席北斗表示,通过公园城市建设,成都能够将有机废弃物等定向转化,并通过生态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碳汇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从而提高城市的整体宜居性,并发挥积极示范效应。在席北斗看来,在产业生态化领域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城市范例,成都也将大有可为。
四川省新型电力系统研究院院长王永平建议,要把产能、用能、排放纳入智慧城市的全链条战略规划中。在具体布局上,要结合公园城市做到智慧、友好和零碳,“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在产能、用能和排放等环节,都需要思考碳中和。”王永平表示,成都作为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做好“最后一公里”用能环节的低碳和零碳是非常关键的,规划的顶层设计以及“最后一公里”的应用场景都要落实,这是助力公园城市低碳零碳发展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们依托自身氢能技术优势,在成都积极推广零碳技术装备。”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聂立表示,目前成都180辆氢能公交车运行里程超过2300万公里,载客超过2100万人次。
四川有何优势?
四川水电风电光电丰富
实现碳中和有独特优势
未来,四川盆地将打造中国“气大庆”,建设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这项任务写入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四川盆地是我们国家目前最大的天然气基地之一。对四川而言,要实现碳中和,就要实现天然气绿色开发。”西南石油大学校长张烈辉建议,四川可探索将二氧化碳注入天然气气田,从而在提高天然气产量的同时,将大量二氧化碳封存起来。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谢和平看来,“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碳中和,各个行业都需要依靠不断革新的技术来维持产业竞争力,从而推动社会低碳转型。“四川的水电、风电、光电等资源非常丰富。同时,四川的植被碳汇也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在实现碳中和的环境条件上,四川具有独特的优势。”
西南科技大学校长黄琦特别分享了四川省“十四五”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布局与进展,“相关工作将提升清洁能源、晶硅光伏、动力电池、数据存储等绿色低碳优势行业的技术竞争力,提升行业深度,打造四川名片和四川装备。”
成都如何发力相关产业?
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要将核心技术变成产业
绿色低碳理念下,轨道交通发展将如何发力?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翟婉明认为,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引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多措并举实现“双碳”目标。
翟婉明分析,在“双碳”背景下做好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大有可为,“这种绿色发展的趋势可以倒逼轨道交通行业实现技术升级,从而实现‘交通的未来之路可持续’。”翟婉明解释道,一是加快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二是以科技创新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
对于成都在双碳领域的发展,天府永兴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天府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雷宪章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建设高效成果转化体系,将成都在碳中和领域的核心技术变成产业。”
雷宪章认为,在实现高校“从0到1”的原始创新基础上,更要重视从“1到10”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转化的工艺、结构、设计、流程、材料上开展协同推进,“以天府永兴实验室为例,作为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实验室可通过多方协同,助力绿色低碳的核心技术加快落地,抢占绿色竞争赛道。”
来源:成都日报2023年3月28日第一版http://www.cdrb.com.cn/epaper/cdrbpc/202303/28/c11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