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的一个下午,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康凯宁和成都市副市长苟正礼进行了三个小时的长谈。谈话的主题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到底该如何"出手"?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副市长苟正礼一直在思考的是:"既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千万别做不该做的事,干扰了市场"。
高校科技成果(技术)→产品→市场,三个环节中,越往前越具有公共性和基础性,越往后越具有市场性和公司性。从成果向产品转化这个环节,是最薄弱,也是最重要的。这个环节更加靠前,具有公共性和基础性,政府应该"出手"。
类似观念的创新正在不断改变成都科技项目的形成方式、财政科技投入模式和政府的创新服务方式,也在润物无声地改变成都在西部乃至全国"创新版图"上的位置。
以高铁技术为例,随着中国正由高铁技术的输入国一跃成为输出国,西南交大也在高铁自主创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最初时速几十公里,到创造出416.6公里世界铁路运营时速纪录的CRH动车组,大多数高速动车组车辆上线前的试验,都在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西南交大为高铁的"中国标准"贴上了自己的标签:学校自主研发了拥有独立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的客运专线综合SCADA系统,为国家铁路建设节约了巨额资金。一系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道岔技术,打破了德、法两国对高速道岔市场的垄断。
像西南交大这样的高校院所,在成都还有一批。如何释放在蓉高校院所的科技红利和人才红利,是成都正在谋划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工作。其核心要义,是要立足成都自身禀赋,以科学的发展理念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
校院地协同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正在改变成都"创新驱动"的定义,也在这片土地上改变着科技创新从成果、到产品、再到产业的整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搅动起科技人员、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活力,希望最终促成产业的活力,乃至整个城市的活力。
为"企业成长"营造创新生态环境
"过去一谈科技,就想到技术、研发,只想到前端。现在讲科技创新,要往后面延伸,后面是什么?是产品上市、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成都市科技局局长唐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创新不仅具有科技属性,还具有经济属性,"不仅仅要有技术,还要做出产品,产品还要走向市场,最重要的,是要有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人才。"
拥有经济学博士学历的唐华,给人典型的"知识女性"印象。在她看来,"创新驱动发展",应该把重点放在"发展"上,"成都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六大工程,目标就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助推经济转型发展"。
为解决"两张皮"问题,21世纪初,教育部、科技部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不少大学建立了科技园,希望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技术成果资源,孵化科技型的中小企业。
"走过十来年后,目前看,路线基本是正确的,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康凯宁坦言,原因来自方方面面。
障碍首先来自观念。"教授的观念和市场的观念没办法对接,到底是技术说了算,还是资本说了算",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丛政说,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存在分歧,有天然的不信任感。
"教授不善于利用社会资本,没有公司思维。在引进资本合作的时候,就把资本当'龟儿子',会做很多不符合公司经营理念的决策和决定",康凯宁说,在这个时候,必须给教授洗脑,"不服的话,就给他们讲故事,从我自己当年'菜鸟'的经历讲起,必须改变他们的观念"。
对于以市场化规则生存的科技园来说,要孵化企业,必须先养活自己。保证这条产业链正常运转的前提,必须有足够的孵化条件,包括场地和资金,而要完全靠高校投入,显然不现实。西南交大科技园则把目光投向了地方政府。"三年前,双流县政府到我们这里来招商引资,但我们说,应该你们拿出诚意,到我们这'引智'",康凯宁说服政府的理论是,"为了十年后不后悔,现在就得'下彩礼',在研发阶段完成后,就给钱,认养科技成果的'童养媳',将来长大了以后,肯定是你们家的,跑不了。"
这一理论设想目前已经落地。西南交大科技园目前和双流县合作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学校出资1000万元现金和价值3500万元的知识产权,双流县政府则提供341亩工业用地、60亩科研用地和1.4亿元资金。
"高校搞产业孵化,谁是最大的受益者,是属地政府",康凯宁说,地方政府拿出一两亿的转化资金,相当于把几十亿的科研资金全部盘活了,是一个杠杆效应,"高校的研发投入大头其实都是中央政府出的,地方政府是捡了大便宜。必须要将心比心,不能只捡蛋,不喂鸡。"
"政府最应该着力的就是做环境",唐华认为,当前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关键。创新要素向哪里集聚,哪里就可能成为新的产业和经济制高点。要引导各区(市)县政府,不能只搞简单的招商引资,要多思考,如何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着力聚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等要素资源。
在唐华看来,科技部门工作的着力点,就是大量鼓励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和科技产业化基地,依托孵化载体快速营造局部优良创新生态小环境。同时重点帮助解决科技企业投融资问题,建立金融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投向创新创业。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经脉
如果说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么如何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则是系统的经脉,如何能真正打通经脉,对创新效果至关重要。但现实中,存在种种阻滞。
障碍首先来自观念,"我们经常听到高校老师诉苦,在高校如果只关心创办和服务企业,评职称时会吃亏",唐华说,高校里对教师的考核仍然是以论文和学术成果为主。成都科技局想出的办法是,要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促进科研成果本地转化。对于高校教师创业的,给予经费支持,从10万到100万不等。鼓励科技人员为企业搞委托研发服务,凡是高校成果转移转化到企业,实行双向补贴,同时补贴高校人员和企业。
有10多年创业历程的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这方面探索走出了一条产学研金深度融合之路。
公司的前身是四川大学游志胜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现在发展成为空中交通和地面交通管理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软件和设备供应商。"高校的惯例是,一个老教授带几个年轻教师,再带几个学生,申请课题搞创新。但这种模式始终做不大,有多少经费做多少事情,剩下钱大家分了",公司副总经理宋万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借鉴美国经验后,上世纪80年代末,游志胜想到了团队联合的办法,"把几个科研团队联合在一起,场地共享,人员共享,设备共享,经费也共享。大家形成紧密结合的方式,瞄准一些前沿领域,一直做下去。"
通过这种方式聚集几十个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背景的科研人员,最后申请到了国家军工项目,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将创新人才队伍稳定下来。
"我们一般只专注在有技术优势、能够和公司未来增长匹配、附加值比较大的领域,进行持续投入、持续创新,不会去横跨完全陌生的领域",宋万忠说,公司依托四川大学"视觉合成图形图像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和高层次的科研团队,保持了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了多项国家军民航空管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
除了人和观念的因素,更多的体制障碍来自于现有的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唐华提及美国在1980年出台的著名的"拜杜法案",允许大学、非营利机构和小企业自动保留由政府资助的研发活动所产生的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求它们必须申请专利并加快专利技术的商业化。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高校和国家科研机构转让科研成果的积极性,促进了美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但目前在我国,政府投入经费给大学和科研院所形成的发明,属于职务发明,是国有资产,擅自处理可能还涉及国有资产流失。"
西南交大科技园早在三年前就开始"吃螃蟹":对于体制内教授的发明进行转化的时候,职务发明专利权,由发明团队和学校共享,各占50%的知识产权。
产生的收益,按以前的政策是奖励权,现在则变成财产权。西南交大材料学院黄楠教授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他带领的团队用20年时间研究出心脏血管支架的一系列成果和专利,在分享"财产权"这一新政下,科技园聘请第三方进行了评估,价值1500万元的知识产权,由学校和团队分享。
"这就相当于把750万元无形国有资产赠送给了发明团队",康凯宁坦言,这种做法在全国独一无二。不少高校由于担心"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或者知识产权分享在实际上不可操作性等原因,不愿意踩这个雷区,但西南交大科技园敢于在知识产权上做文章,进行体制创新。
"如果不这么做,才是真正的国有资产流失",康凯宁对此很执着,"科技成果是有生命周期的,过了'青春期'的科技成果是不值钱的,必须要尽快转化,不能打着保护国有资产的名义浪费国有资产。"
近期,成都也即将效仿国内其他大城市,出台相关政策,旨在鼓励高等学校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的改革和收益分配改革,要赋予高等学校自主处置权。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从今年起,成都市拟每年拿出10亿元财政资金推动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六大工程",涵盖企业能力、产业升级、区域创新、校地协同、科技人才、创新环境等6个方面。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背后的核心逻辑,其实是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通过创新的工作方法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要对传统的科技项目管理方式"动手术"。
要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在这方面,成都进行了大胆探索,由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市场主体先研究产业,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企业家、高校院所专家、政府管理者聚在一起,一次又一次头脑风暴,最后以企业为主,瞄准未来市场发展方向,找出每一个产业领域的技术比较优势和技术创新关键环节"。
唐华说,这种方式和以前相比,变化巨大,"真正体现了在研发领域由企业出题目。"由此带来的好处是,政府管理者很清楚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研发支持,"技术路线图编制完成的时候,就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重大专项凝练完成的时候,这个过程非常市场化,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话语者。政府以这种方式支持企业,不管是100万、1000万,都敢大胆去投。"
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完成后,如何用好,也是对政府工作的考验。根据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成果,可以清晰了解成都在某个领域的比较优势,和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再依托成都的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资源,来做产业集群的重大专项,搞重大科技攻关。通过实施重大专项,积极整合民间资本投入,形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重大产业化项目。最终要实现的是产业价值链的提升和产业链上技术缺失环节的完善。
以移动互联网产业为例,这是成都首批制定了产业技术路线图的产业。在其指引下,成都手游产业快速发展,已聚集600多家以游戏为主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团队和近3万人的游戏开发团队。同时,在上述思路下,去年底,首先是市科技局启动了网络空间安全协同创新重大项目,由三十所牵头,联合六家本土上下游企业实施"基于自主可控安全芯片组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核心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总投资7500万元,成都市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1000万元。之后,该项目升级为国家重大专项,并联合了更多企业参与,总投资近30亿元,其中国家财政部直拨资金11亿元。目前,依托该项目,三十所的上级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已考虑在成都建设国家示范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总投资预计近50亿元。
"这个项目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市本级财政的1000万,引导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和高校院所协同创新,既吸引了民间资金,还争取了国家支持"。唐华总结,这样一种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模式,可以概括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提升价值链"。
一个产业技术路线图,改变的不仅仅是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方式,还在为更多的单位和市场主体服务。投资服务局拿到路线图,可以作为招商引资的导航图。经信委拿到图,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指引。发改委拿到图,在做整体产业宏观布局的时候,很容易知道成都的比较优势。而企业拿到图更是如获至宝,因为这张图对他们而言,就是竞争性情报。"现在正处在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过渡期,不是往哪里投的钱多,哪里就能发展起来,而是哪里聚集的创新要素多,哪里才能发展起来。"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http://finance.inewsweek.cn/20140516,81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