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教育导报】我省高校首次举行博士论文国际答辩

来源:教育导报 日期:2015/05/27 11:34:00 点击数:

“我国现在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超3 亿人,每年有近200 万人死于冠心病,如果这项研究成果得以运用推广,将有重大意义。”说起镁基血管支架材料的研究,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楠喜不自禁。

5 月21 日上午,西南交通大学逸夫馆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博士论文答辩:讲台上,答辩学生全程用英文阐述着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台下,答辩委员会的中外专家认真聆听,不时在论文副本上勾勾画画;此时,远在美国的专家也通过网络视频对答辩学生频频发问。而答辩学生关于镁基血管支架在人体内降解规律的论述,获得了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联合培养促成高水平国际答辩

参加此次论文答辩的博士生名叫王娟,是西南交大材料学系2011 级的博士生,她博士论文的主题是当前国际材料学的研究前沿——“心血管支架可降解材料”。

与以往的答辩不同的是,王娟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分为西南交大和美国方面,西南交大方面有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德国莱布尼兹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美国方面则有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教授和美国科学基金会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金属材料研究所的部分成员。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答辩!”答辩委员会主席、我国材料学专家郑玉峰感叹,此次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均是国内外生物材料或心血管方面的核心专家,可以说这是一次专业领域内高水平的答辩会。

王娟首先向两地答辩委员会报告自己的研究,并将答辩文档在两地同步播放,远在美国的专家针对论文的研究问题向王娟随时提问。答辩后,两地的专家就王娟的科研水平和论文研究进行了充分讨论,并通过网络同时进行投票。最后,答辩委员会主席郑玉峰宣布王娟以优异成绩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西南交通大学与美国科学基金会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金属材料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促成了这次国际答辩。”王娟告诉记者,2012 年,她受国家留学基金会资助赴美国进行联合培养,所以博士毕业答辩需要进行国际答辩。

王娟表示,她在美国学习这两年不单单是取得了论文、专利等成果,最重要的是联合培养模式促成了科研的国际合作,所以对于推广联合培养、联合科研的模式,这次国际答辩的意义都是十分重要的。

据了解,这种由国际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通过网络视频对学生论文进行答辩在西南交通大学甚至是四川省内还属首次。“希望通过此次国际答辩将这种模式推广下去,鼓励更多的同学研究国际前沿课题,推动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以及基础研究的国际化。”王娟的博导黄楠说。

在国际上发出中国的声音

“血管支架其实并不新鲜,把支架放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变的冠状动脉,使血液能够正常流动,心肌就能得到供血。”

黄楠是此次参加答辩学生王娟的博导,致力于心血管支架研究二十余年,他说过去的血管支架由不锈钢等普通金属制成,进入人体后就永远不会消失。这些血管支架虽然支撑起了患者的病变血管,但也会对血管壁造成损害,患者需要每天服用抗凝药物,经济压力很大。

目前全球的材料学专家正在探索一种可降解的血管支架,就是患者的病变血管一经治愈,这些支架就会降解并消失。而王娟的研究正是可降解材料放入人体后的吸收的规律以及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目前她的研究成果已经引起了国际上的极大关注。

王娟坦言,自己刚到美国时,沟通都成问题。“跟老师换零钱坐公交,他以为我要送礼;跟同学说话开不了口,只有用写字来交流。”在美国,研究分工非常细致而明确,她的研究就是降解材料的腐蚀性能评价和人体内外的降解的关联性。“我就一次又一次的搭建不同的体外模型,来模拟体内环境。”

“搞基础性研究不要天天想着自己有重大发现和突破,把研究现象表现出来就好了。”王娟鼓励在场的学弟学妹们,青年学生要敢于尝试挑战性课题,把问题说清楚,解决一个小问题,就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目前,王娟的研究成果已经被两项国际标准所采纳了。”黄楠激动地说,以后关于血管支架的实验该怎么做、实验条件是什么,关于血管支架的降解规律怎么检测、怎么评价都要根据她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她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了国际标准。

“国际合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声’的机会。”王娟介绍,在降解血管支架的研究过程中,中国团队的受认可程度很高,也参与到了一些开创性国际标准的起草和制定,这是我国的科学研究能在国际上取得话语权的表现。

来源:《教育导报》5月25日头版

 

作者:鲁磊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