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南方周末】20年争论,3年盈利 京沪高铁小传

来源:南方周末 日期:2015/10/16 17:22:00 点击数:

在中国高铁自主创新行动中,最重要的路线之一就是京沪高铁。

从开始讨论要不要建,到京沪高铁最终于2011年建成开通,过去了整20年时间。但运行刚3年,在全球绝大多数高铁都在亏损的背景下,这条总长1300公里的高铁已实现年内盈利。
       争辩20年

京沪高铁,是一个准备期长达20年的项目。

1990年12月,铁道部完成“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但据前中国南车董事长赵小刚在书中回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财政十分困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又遇到亚洲金融危机,而京沪高铁的预算远超三峡工程,决策层断然不会在这时启动建设。

中西方铁路史研究者王宁(化名)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时的每年两会几乎都会讨论这个问题,在建与不建的争论中,持“不建”论者占上风。有两个理由:第一,既有的京沪线还有改造的空间;第二,中国的人均收入太低,建了高铁没有市场。

铁路部门是主建派。王宁说,铁道部当时主张分段修路的方案,“按照不同目的地,短途地一段段修起来。”

直到1996年3月,国务院出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写明“下个世纪前10年……着手建设京沪高速铁路”。这样,京沪高铁的建设推到了2000年以后。

1998年,两院院士大会,时任国务院总理做报告,提到了是不是可以建京沪高铁、是不是可以建磁悬浮的问题。从此之后,要建京沪高铁的声音占据了主流。

接下来的十年里,围绕着京沪高铁采用轮轨还是磁悬浮技术,又产生了争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一阶段对京沪高铁并未公开讨论,但实际上内部观点并不一致。

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贾利民回忆,这十年间,主要是以中科院一些院士为代表的磁悬浮派,和以铁道科学研究院一些研究员为主的轮轨派之间在争论,彼此以开会、发文章、写报告等方式表达观点,其中也有不同部门之间的博弈,和不同领导的想法。

王宁说,十年里的一个转折点,是2003年投入运营的上海磁悬浮,把从前在理论层面的争论变成了现实的、可分析的数据。

最终发现,对于京沪高铁来说,磁悬浮并不合适。第一是单位造价高,当时测算磁悬浮价格差不多是轮轨的两倍,并且运量小,只是轮轨的一半;第二是磁悬浮很难变轨,属于点对点之间的运输,很难形成运输网,多地转换。

这轮漫长的争论最终以轮轨派获胜告终。在贾利民看来,这十多年的讨论中澄清了很多问题,“它涉及到国家骨干运输系统的体制,没有这十年就不会有中国现在的高铁。”

恰好,京沪高铁的纷争落定,赶上了国家高铁产业在引进之后的全面创新阶段,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最重要的一条高铁线路。

自主研究第一枪

当时曾有过从法国引进风险评判软件的想法,但对方不卖给我们,此后国内便决定自主研发,下决心攻关。

2008年1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复并同意京沪轮轨高速铁路的开工报告。2008年4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现场宣布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开工。

京沪高铁从2008年开工,到2011年投入运营。这三年间,正好是中国高铁技术全面创新的序幕,2008年颁布《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涉及上万人的研究团队,这一自主创新的科研项目的应用场地,就是京沪高铁。

担任当时总体专家组副组长的贾利民说,京沪是货运和客运最繁忙的铁路路段,也是联通华东和华北的大通道。京沪高速的建成,为后续的其他高铁形成示范作用。

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参与了1997至2004年的六次全国大提速,曾被媒体称为“铁路提速保护神”。在京沪高铁建设中,他主要负责桥梁的设计与安全评判。

翟婉明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京沪线有80%都是桥,也就是说1318公里有1000公里以上是桥,包括高架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各种各样的桥。因此,需要研究列车以时速300公里在桥上的轨道行驶时,会不会产生共振或异常振动。

建立车、轨、桥的动力系统理论模型,是翟婉明的主要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他联合了西南交大、北京交大、铁科院和中南大学四所高校的专家学者,组成了跨学科的联合攻关组,共二三十人。

翟婉明回忆,学者们平时在各地研究,聚在一起联合研究有大概八九次,“最长的有35天,正好是在成都大夏天最热的时候,印象很深。”

当时并没有先例可循,高铁的桥梁设计只能靠技术和理论支撑。有了设计方案之后,研究人员用仿真模拟的办法让车跑过桥,然后分析安全性和舒适性指标。

这个过程完全是自主研究。翟婉明介绍,当时曾有过从法国引进风险评判软件的想法,原铁道部还派了代表团去谈,但对方不卖给我们,只同意把京沪沿线的所有桥的方案拿去法国,由对方评判。此后国内便决定自主研发,下决心攻关。

最终,这一项目获得了2009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翟婉明第一次坐上亲身参与设计的京沪高铁,是在验收期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试乘。他仍然记得当天从北京到上海,再返回北京,早上8点出发,12点到上海,下午5点就又回到了北京。

“把我之前的观点完全打破了,以前在地面上走需要单趟一天,甚至过夜,现在怎么会在半天实现呢?还是非常惊讶的。”他说。

降速与票价

京沪高铁运营三年来首次实现盈利,王梦恕认为,“原来说十年收回投资,现在看用不着这么长时间。”

全长1318公里,途径24座城市的京沪高铁在2011年6月30日正式投入运营。

当时,铁路系统正经历重大变故。2011年2月,以部长刘志军为代表的铁道部官员被查出贪腐问题。4月,全面降速提上议程,首当其冲是的便是尚未开通的京沪高铁,将运行速度由380公里的设计时速降为了300公里。

当年7月1日,武广、郑西、沪宁、沪杭等高铁路段都分别降速15%-20%。

但当月还是发生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到八月底,全国铁路全部降速。

目前京沪高铁列车主要有两种车型,分别是CRH380A和CRH380B,开行速度分为时速300公里和250公里两个等级,用时最短4小时48分。关于京沪高铁能否将速度升回时速350公里,贾利民认为是早晚的事,“当时降速没有通过严谨的科学程序,现在提速要通过严谨的科学程序。”

但王梦恕认为,降速的决策是合理的,“现在大部分铁路定了时速250公里,阻力系数只有30%,如果跑到时速320公里,阻力系数就达到80%,能源消耗也更高,不用那么快。”

京沪高铁耗资2088.4亿元,十年期总投资约2500亿元,按10年收回投资计算,每年需要摊薄成本250亿元,加上利息支出约290亿。据王梦恕介绍,2011年讨论定价时,就是按此倒推票价,定出京沪高铁G字头车,二等座票价553元,“如果考虑通胀因素,票价实际上还是定便宜了。”

目前京沪高铁日均运行高铁列车超过250列,全年运送旅客超过1亿人次,占全国动车组约1/8,已经处于接近饱和的状态。

2015年1月,京沪高铁公司的公告称,2014年其客票收入约300亿元,有望实现利润约12亿元。

这是京沪高铁运营三年来首次实现盈利,而其上座率还在攀升。王梦恕认为,“原来说京沪高铁十年收回投资,现在看用不着这么长时间。”

来源:《南方周末》http://zazhihui.net/Magazine/Issue/13783/36224528.html

作者:张玥 倪瑞     责任编辑:外宣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