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翟婉明院士做客励志讲坛 与交大学子共话青春梦想

来源:宣传部 日期:2025/04/10 17:30:24 点击数:

4月8日,“励志讲坛——与大师面对面”在九里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轨道交通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做客励志讲坛,以《我的学术路与铁路梦》为题作主题分享报告。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朱志武主持报告会。

结缘交大的铁路梦

“因‘交通’二字的吸引,我将‘西南交通大学’填入高考志愿。” 回忆起求学之路,翟婉明表示,浩荡长江水贯穿他的家乡——江苏靖江县,渡轮是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家乡落后的交通,以及对安全快捷出行的期许,促使翟婉明将报考交通类大学作为首要目标。1981年,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录取通知书伴随翟婉明第一次坐上火车。“这趟路程让我感受到火车之慢,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因宝成铁路一段路基塌方,翟婉明不得不辗转多地迂回前往四川峨眉。四天三夜的颠簸,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珍惜机会,学好本领,改变中国铁路落后面貌,让老百姓乘车更快更舒适。

“上学机会来之不易,学习是首要任务。”翟婉明谈道。本科期间,他敢想敢干、努力钻研,认真琢磨数学、力学等专业知识。1987年,翟婉明提前一年完成硕士论文并通过答辩。著名机车车辆专家孙翔发现翟婉明在科研上具备突出能力,希望他的研究方向从传热学转为机车车辆专业动力学。暑假期间,孙翔教授接连寄出两封信,并勉励他:“国家现有运输能力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应投身到国家的发展中”,这让翟婉明下定决心转变研究方向。他以博士入学考试第一的成绩,开启了铁路工程动力学研究之路。

潜心科研 筑路报国

翟婉明博士论文选题是研究如何减小重载列车纵向冲动,这选题本身具有复杂性,也超出自己当时的研究领域。“只有向书本、前人的研究成果学习。”翟婉明将时间与精力放在研究上,焚膏继晷,孜孜以求,终于创造出一种快速显式数值积分的方法,成功解决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快速模拟的问题,该方法被命名为“翟方法”。那一年,翟婉明仅25岁。

1990年,攻读博士两年半的翟婉明,原定博士研究工作基本完成,他的导师却给出重新开始新方向研究的意见,转为“减轻重载列车与轨道相互作用研究”。这是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翟婉明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投身新的研究。他说:“国家铁路当时运输量大,运输能力弱,此项目能为发展重载运输提供安全保证,意义重大。”

回顾研究道路,翟婉明鼓励青年学子大胆尝试。“你们正处在敢想敢干的年纪,正当开拓创新研究的时候。”他提到,提出“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时他正27岁。“从学术思想到理论模型,从理论研究到技术开发,都是为了切实进行工程应用,无论铁路提速,还是运输重载,皆为高速铁路大发展提供关键的理论和方法。”翟婉明以自己的研究路,激励学子在敢想敢干的基础上,小心求证,坚持不懈,积极回应国家重大课题、重大需求。

科研创新永远在路上

翟婉明常笑称自己是西南交大的“土教授”——地地道道的本土专家,没在国外念过一天书。但实际上,在博士阶段,翟婉明也曾面对是否出国留学的抉择,甚至雅思都考过了。但他认识到,对比国外,我国铁路事业需求大,发展要求更高,而国外铁路事业已走过这一阶段,相对发展较慢,最终他选择坚守,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选择。翟婉明笑言:“现在出国变成自己给别人讲学。”

从求学到现在,中国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能够投身其中贡献力量,倍感欣慰。”目前,翟婉明仍潜心研究,积极推动铁路向更高速、更安全、更环保、更智能方向发展,让新的需求驱动新的研究,最终实现中国铁路引领世界。

讲座后,翟婉明展示了他为2024级全体研究生亲笔题写的寄语,博士研究生马群作为新生代表接受题字。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研究生王梓豪表示,听完翟婉明院士报告,深感使命在肩,今后将更加努力提升自己,希望像翟婉明院士一样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李中庆谈到,翟婉明院士求证“翟方法”曲折而坚持的过程,让人由衷敬佩,深受启发。

讲座由学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等9个学院师生参加报告会。


作者:冉孟雨   摄影:鞠红伟   编辑:陈薇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