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教育部官网】西南交通大学:“依校敬孝”,以“1+X”闲置校舍点亮农村互助养老新图景

来源:教育部官网 日期:2024/04/12 17:25:23 点击数:

4月10日,教育部乡村振兴专题栏目以《西南交通大学:“依校敬孝”,以“1+X”闲置校舍点亮农村互助养老新图景》为题报道了学校在定点帮扶县秦安县以农村闲置校舍改建互助幸福院为契机,发展延伸产业、教育、医疗等“X”项多维度助老服的典型帮扶案例。全文如下:

一、摘要

基于农村人口外流、撤点并校以及养老服务不足等现实问题,西南交通大学充分发挥智力和资源优势,依托秦安县现有县域基础设施,盘活农村闲置校舍,建设集服务、医疗、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老年互助幸福院”,推进农村互助养老落地落实,探索构建新时代农村老龄工作体系,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惠及县域所有老年人。

二、背景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地处陇山之西、葫芦河下游,古丝绸之路贯穿全境,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节点城市,属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自2019年起,西南交通大学对秦安县持续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学校深入贯彻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以“1+X”闲置校舍点亮农村互助养老新图景,展现新时代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新风貌。

1.农村养老需求显著增长,在地养老服务供给乏力

近三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秦安县老年人口数据分别占比9.02%、13.50%和20.01%。值得注意的是,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以及15-59岁人口的比重明显下降,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县域人口外流以及人口老化严重。

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一方面,农村空巢现象严重,部分农村空巢老人比例甚至超过70%,以驻村干部所在的王尹镇胡坪村为例,该村有户籍人口2149人,常住人口900余人,而60岁以上老年人达332人。这部分老人同时面临着慢性病困扰、经济负担重的双重压力,需要及时、专业的医疗照护与药物支持,但“能省则省”“不多花钱”的思想以及较低的经济支付能力让老人很难接受市场化的养老服务。另一方面,“安土重迁”“故土难离”“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大多数老人不愿意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交际圈”“亲友圈”,希望能在“家”一样的环境中安享晚年。随着我国进入到老龄化时代,妥善应对农村养老“老大难”的问题迫在眉睫。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推动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格局初步形成,让全体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然而,当前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农村地区养老服务水平普遍不高。由此,以农村互助幸福院为依托,因地制宜构建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农村有意愿的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建立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重要且紧迫的工作。

2.在校学生人数逐年下降,大量校舍资源空壳闲置

当前,受到生育观念、撤点并校等多种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全国乡村教学点及在校学生普遍减少。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显示,2021年全国有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1199.20万人,与2012年相比减少1071.87万人,减幅达47.20%。1976年至2016年的四十年间,小学数量减少91.6万所,其中多为农村小学。

秦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秦安县乡村小学和教学点数量从2018年的264所降至2022年的221所,降幅达16.29%,全县小学在校学生总人数从2018年的29463人降至2022年27149人,降幅达7.85%。下降趋势反映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例如,婚育观念改变,2022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降至6.77‰,农村人口出生率处于更低水平;农村人口外流严重,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随迁子女异地上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秦安县2022年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16985人,占农村人口的22.57%;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秦安县2022年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99.83公里,较2017年增加71.82%,加上小汽车的普及和农村公交的投放,外出求学及择校更加便利。在这样的趋势下,预测2026年全国小学招生人数将降至1200万,降幅达33%。

随着招生人数的减少,越来越多的校舍将会被闲置。截至2023年7月,秦安县已经有77所乡村小学(含教学点)及幼儿园处于闲置状态。部分校舍是近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新校舍,基础设施设备、硬件条件较好,如果任其闲置、空置,将是巨大的资源和空间浪费。

3.盘活农村闲置校舍资源,探索建设老年互助幸福院

一方面需要大量资源投入的农村在地养老服务,另一方面是闲置浪费的校舍资源,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巢化、养老难问题与农村教育设施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合理问题相交织,任何一个问题的应对都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与强有力的体系支撑。

在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秦安县民政局和王尹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学校驻村帮扶干部以闲置校舍资源改建互助幸福院为契机,结合目前农村养老工作的实际情况与现实难题,探索构建出“1+X”的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充分满足了老年人“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的养老诉求,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校舍空置和教师富余等资源浪费的问题,真正做到了低成本、易操作、可复制,统筹解决两类问题。

三、故事

2022年6月,学校驻村帮扶干部周俊在入户走访中发现,村里有不少空巢老人。他们生活条件较差,个别老人长期卧床不起,无法安享幸福晚年。后来,又从村干部了解到,村里有1所闲置3年的空壳学校,总占地面积2133平方米,建成于2012年,面积356平方米,屋面、墙面、门窗和粉刷层有轻度破损,主体结构安全性能完好。为了解决胡坪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难题,周俊积极联系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研究院杨一帆教授,希望利用校舍资源,应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难题,同时以此为基础探索脱贫地区农村养老新途径。

在校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8月,西南交通大学划拨30万元帮扶资金建设胡坪村老年互助幸福院项目。2022年10月,项目团队完成设计方案,主要包括改造现有电路,修缮房屋内外墙面,改建现有部分校舍为单人居住房间,配备必要的冷暖空调、电视等生活设施,修建洗澡间和洗衣间,改建卫生旱厕,设置书法室、图书室、茶艺室、棋牌室等老年活动室和卫生保健室,并配备娱乐和健身设施,改建部分教室为帮扶车间等。2023年2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10件为民实事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23〕20号)提出建设3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胡坪村老年互助幸福院被列为甘肃省政府项目,获得配套建设资金14万元;2023年4月,胡坪村老年互助幸福院完成初期建设并进入试运行阶段;2023年9月,互助幸福院获得甘肃省天水市慈善总会1万元捐赠。

四、成效

1.政策先导:用好用足政策优势,落地落实养老保障

2012年7月,《甘肃省民政厅关于建设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的意见》提出,探索符合当地实际、具有甘肃特色的农村养老服务新路子。2023年2月,《关于建设3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实施方案》提出,盘活闲置资源,改造提升靠近居住人群聚集区的校舍、卫生院等闲置场所,有效解决养老服务场地问题。本案例正是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农村互助养老工作”等相关国家战略与部门、地方政策导向下开展,目标依托闲置校舍,为农村留守、独居等老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在互帮互助中达到老人开心、子女安心、政府放心的效果,为社会关心、邻里互助、关爱老人打通一条敬老助老通道。

2.理论奠基:理论研究夯实基础,充分发挥智力优势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是全国第一批四所“国家老龄科学研究基地”之一。2021年10月,研究院联合四川省老龄事业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欠发达地区乡村互助养老模式及路径”项目研究,着重关注我国欠发达地区的老人群体,总结欠发达地区的乡村互助养老经验,充分发挥在老龄科学交叉研究领域的优势,归纳欠发达地区的乡村互助养老模式,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引领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发挥社会组织的促进作用以及本案例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和经验支持。

3.主体协同:积极协调各类资源,探索完善互助模式

依托互助幸福院平台,统筹各方面社会资源,形成多部门联动的“1+X”养老模式,逐步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上取得新进展。如协调乡镇卫生院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免费为老人开展医疗体检服务;各类中小学组织学生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活动;文化部门组织文艺团体开展文艺活动等。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创建了以互助幸福院为载体的社会管理新模式以及主体协同新机制,有效整合组织、卫生、文化、教育等部门的资源,拓展服务功能,延伸服务半径,推进互助幸福院规范化、长效化运行。

4.体系构建:优化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搭建工作体系

紧跟时代要求,加强老龄科学理论研究,认真学习国内外养老案例,结合甘肃省当地实际,充分发挥村集体以及县、乡政府的主导与指导作用,探索构建“村级主办、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新时代农村老龄工作体系。一方面,村集体作为幸福院的建设者、组织者与管理者,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主导成立村养老服务互助协会,指导互助幸福院的日常运行管理。另一方面,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应对人口老化的双重背景下,农村教育和养老难题的应对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带动作用,积极申请政府项目、帮扶项目,鼓励社会对现有村级教学点以及互助幸福院继续投入资金,既满足乡村孩子入学需求,也能在教学点闲置后满足农村养老需求。

5.广泛动员:互相帮扶感知价值,群众参与广泛关注

互助幸福院的运营离不开村民与老人之间、老人与老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互帮互助。当前的乡村养老服务面临着人力资源和照护资源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而农村老人较低的经济承受能力又很难享受到市场化的服务资源。本案例鼓励老人们通过互助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探索建立村上资助、社会捐助、邻里帮助、志愿者义助、老人互助、子女依法养助的扶助机制,广泛动员农村群众和社会各界政治觉悟高、协调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积极参与互助幸福院的建设和运行。

五、经验

本案例充分考虑当前农村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留守老人养老难的问题,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质量乡村教育体系 推进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的相关内容,以闲置校舍改建互助幸福院为契机,总结凝练“1+X”工作模式,即各村落以“1个互助幸福院”为原点,发展延伸产业、教育、环境、服务等“X”项多维度助老服务。通过秦安实践,重点回答“建什么”“怎么建”等可行方案与落实机制问题,为统筹落实优化乡村学校布局结构,培育村级互助养老服务载体,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共建共创美丽和谐新乡村提供“秦安经验”。

1.平台:以互助幸福院为依托,统筹开展养老工作

将建成的互助幸福院作为各类养老服务与养老需求的集成平台,充分发挥位置优势与平台优势,集成资源、集中需求,整合开展各项养老服务。充分发挥村级养老服务互助协会作用,协助做好互助幸福院对于分散、留守、独居老人的关心关爱工作,做好县级养老院、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级互助幸福院的协同对接工作,推动实现各类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2.环境:基于现有基础设施,推动环境友好适老

根据《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民发〔2020〕86号)文件精神,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争取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资源,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推动院内环境适老,营造安全、舒适、便捷的养老环境,探索农村环境适老化改造的模范样本,带动推进全村的适老化改造工作,有效满足老年人家庭的居家养老需求。

3.教育:以老年学校为载体,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将部分互助幸福院建设成村级老年学校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用于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提升乡村养老机构管理服务人员综合素质。试点推广农村富余教师分流和身份转化,引导他们从事老年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化解农村学校生源锐减后导致的教师富余问题。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宣传富民惠民政策、推广普通话、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数字信息素养,鼓励老年人培育乐器、书法、绘画等个人爱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需求。

4.产业:发展特色“银发”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以具有一定人员规模、初具运营模式的互助幸福院为吸引点,鼓励市场化养老服务以及社会力量进入乡村,持续提供多元、可及、高质量、可承受的养老服务。此外,发掘老人在传统工艺品制作上的工艺、经验、手艺优势,积极组织幸福院老年人制作草编等具有秦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开办民俗文化体验班,与地方文旅项目积极合作,使老人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中实现老有所为。

5.品牌:结合秦安地域文化,擦亮互助养老品牌

充分利用秦安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地域文化特色形塑乡村互助养老品牌。一方面,在文物保护、遗迹开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银发力量”,让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年人作为故事讲述人,以老人记忆里的地方民俗文化为载体,重现“大地湾遗址”、追溯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期文明、了解“娲皇故里”的前世今生。另一方面,在互助幸福院的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地域文化符号与传统文化意涵,以生命的延续、文明生生不息的传统理念,解构独属秦安县的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养老服务品牌。

来源:教育部官网2024年4月10日 西南交通大学:“依校敬孝”,以“1+X”闲置校舍点亮农村互助养老新图景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moe.gov.cn)


信息员:王毅  作者:周俊 杨一帆   编辑:刘中慧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