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改革赋能 创新驱动 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5周年思政课建设成效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日期:2024/03/26 13:20:27 点击数:

自习近平总书记发表“3.18”重要讲话以来,西南交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支撑,坚持守正创新,全力推动课堂革命,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统筹联动:建设的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

学校提出并坚持“用一流的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带动全校各项工作实现一流”的大思政工作理念,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一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先导工程,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学校党委当好“司令部”一线统筹,成立“党建引领下的大思政人才培养体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统筹规划;党委书记当好“司令员”一线负责,担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亲自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战略与学科处、人事处、文科建设处、研究生院、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当好“参谋部”一线协同,负责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平台支撑、条件保障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和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当好“排头兵”一线落实,切实把学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学校先后制定《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试验区实施方案》等6份文件,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把学院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统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实效。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四川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并在考核评估中获评A+等级。

全力支持:保障支撑不断强化

学校始终以高度的政治站位谋划支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分析研判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际情况,根据发展需要,明确在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全面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保障体系。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予以优先支持,增强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除保障按照生均40元的标准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按照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设立思政课教师专项津贴外,学校每年投入300万元专门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

课堂革命:学生好评率逐年攀升

学院着力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在讲准、讲深、讲透理论上下功夫,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明显增强,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满意度显著增强。近五年学生评教得分中在90分以上教学班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2023学年占比高达98.8%。

近5年学生评教图

内涵建设:“金课”建设见成效

学院围绕讲好思政课,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启智润心、沟通心灵为目标,着力打造思政课“金课”,全力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建设、高质量发展。通过努力,在前期2门国家级精品课、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基础上,通过了首批国家精品资源课的验收1门,成功获得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一流课程2门,省思政课示范课2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先后在爱课程网站、智慧树网站上线。其中在智慧树网站上线6学期以来,选课学校10所,公众学习所属学校249所,学习者近7万人。

课程群建设不断完善。根据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开设四史选择性必修课。在结合学校行业特色开设“铁路与民族复兴”课程外,重点打造“中国精神”系列慕课。此外,还结合理论与现实需求打造 “中国战疫密码”、“四史”微课等,先后在高校思政网、学习强国等平台推出,“四史”微党课获批全国高校思政网示范微党课,入选了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精品推动行动,全国产生了广泛良好的影响。

其中,“中国精神”打造了选修课育人新模式。为承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薪火相传的伟大精神,西南交通大学从2020年底开始,集全国各行各业名家大家,高质量打造有高度、深度、温度“三度融合”的“中国精神”慕课群集。该课程合计三期20集,供学生自主选择性学习。第一期通过两院院士沈志云主讲的《科学家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葛昌纯主讲的《两弹一星精神》,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何云庵主讲的《抗震救灾精神》,排球国际奥运裁判刘江教授主讲的《女排精神》,中国铁路史专家田永秀教授主讲的《两路精神》,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林伯海教授主讲的《长征精神》,《百家讲坛》主讲人李任飞主讲的《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等七个专题,从科学家分享自身成长之路到各领域专家还原历史真实现场,集中呈现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所体现的一系列“中国精神”,生动阐释了一代代中国人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磅礴力量。2023年4月学院举办了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精神》微视频大赛颁奖典礼暨《中国精神》二期课程发布会,包含五四精神、建党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6个专题的课程已正式发布上线,第三期7个专题正在拍摄中。

《中国精神》系列慕课发布

2021年6月25日,《中国精神》首批慕课资源正式公开发布并全面上线,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科学网、新浪网、封面新闻、澎湃新闻、四川发布等媒体进行了高频报道。教育部高等学校发展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对首批课程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办好思政课的重要举措,是在人才培养主渠道、主阵地上加强课程思政的有益探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弘扬,更是对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办一流大学使命的坚定践行。截止2023年12月1日,《中国精神》慕课登录量达117541人次,播放量达439406次。

全链育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闯出新路子

打造新平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载体集成化。学校在推动建设四川省首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联盟——金牛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联盟的基础上,成功获批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四川),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平台建设新跃升。通过完善共同体章程及相关机构,明确共同体运行和管理机制,制定共同体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为高起点高标准建好建强共同体,打造“四川样板”打下坚实基础。按照“红动巴蜀,全链育人”的共同体建设理念建立“蜀红链”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集宣传推广、工作交流、资源共享、网络思政等功能于一体,为共同体成员单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供课程建设、师资培训、集体备课等方面的丰富资源供给和便捷共享渠道。新平台的建设,为全方位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构建大思政工作新格局发挥了重要的载体和牵引作用。

构建新机制,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落地生根。学校建立共同体成员单位“1+N+1”片区化、网格化的工作机制,即1所大学“牵手”若干个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联合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研究,辐射覆盖1个地市的思政课教学,织密共同体成员单位整体联动网,最大限度发挥共同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学校扎实推动共同体成员的结对共建,共同体14家成员单位根据各自需求,在“一对一”“一对多”的深度合作中,精准对接,实现共建、共享、共进。学校建立“上门服务”机制,遴选和组织有关专家,先后赴成都市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成都实验小学、成都市教育局、广安市广安区东方小学校、广安中学、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等开展课题指导、集体备课指导、专业辅导、决策咨询等,受到一致好评。

探索新范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学校聚焦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主题,将主题专题化、专题教学化,构建大中小学基于同一专题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体系,开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专题化教学新范式。在出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专题教学设计》系列丛书(5册)的基础上,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策划出版《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五个必由之路》等系列专题教学设计丛书,同时联合成都铁路中学、西南交通大学子弟小学等开展多场二十大专题集体备课会;聚焦科学家精神育人主题,依托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组织大中小学生开展“同上一堂科学家精神育人思政大课”,同时将专家讲授、参观考察、观课议课有机融合,以“行走的课堂”开展一体化研学,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师资联培新形式。

锻造新成果,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取得新进展。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挖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在规律,着力破解制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新体系、新机制,打造了一批有广泛影响的教学科研成果。教育部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中“同题异构:团结奋斗”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资源,入选全国首批10套思政课一体化示范教学资源,并受到了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等的赞誉和好评;成功获批四川省首批马工程重点项目1项、四川省教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十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等决策咨询报告被教育部等有关部门采纳;举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双新’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大概念课程建设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有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研究走实、走深。

融合创新: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学院制定出台《中共西南交通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西南交通大学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体备课实施办法》等文件,对岗前培训与试讲、集体备课、听课互评、集中命题等作出了制度性规定;严格落实全院集体备课不少于1次,教研室(部)集体备课每学期不少于4次的集体备课制度;创新集体备课形式,开展了跨教研室、跨校、跨区域、跨学段合作等集体备课的新形式,其中“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一体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观课议课等集体备课活动被多家媒体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组织系列集体备课会

学院将教学和研究深度融合,理论和实践有机互动,以教学改革实验班为抓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建设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试验区,着力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满活力的思政课堂,探索“轨道上的思政课”、“长征路上的思政课”、“田野上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实践教学形式,建设并善用“大思政课”,有力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全面增强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学院充分挖掘学校服务国家铁路发展的思想政治资源,笃定“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通过国企领导和高铁专家上思政课、高铁教育进思政课、校企协同建思政课等方式,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交通思政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校友卢春房讲授“弘扬青藏铁路精神”讲座

五年来,获批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重点选题2项、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项目3项、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4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参与)、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多次报道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做法、成效。

中国教育报头版:西南交通大学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教师“学深”带动学生“悟透”

促能为本:教师育人水平上台阶

学院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求为根本导向,实施名师培育、青苗帮扶、特聘教授、优秀团队“四大行动计划”,全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着力培养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成效显著。近年来,朱铃教授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一等奖(全国仅7人),林伯海教授获四川省优秀教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一等奖3人、二等奖2人,教学能手1人,获教学骨干1人;在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二等奖1人、三等1人;在四川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2项;在四川省的“精彩一课”讲课比赛中获特等奖3人、一等奖2人、二等奖8人、三等奖2人;获教育部思政课年度影响力人物及提名人物4人,四川省高校思政课(辅导员)名师工作室3个,四川省思政课年度影响力人物及提名人物4人。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