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由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主办的第二届高校“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青年学者论坛在西南交大犀浦校区隆重举行。该论坛是国内高校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领域的高端会议,是交控学科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同行交流的重要平台。本次会议以“和谐、创新”交通信息与控制系统为主题,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围绕智能交通、高速铁路信号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自动控制等热点研究领域开展高层论坛,旨在促进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智能技术等领域的前沿学术交流与合作。会议由主论坛、轨道交通分论坛、道路交通分论坛和IECT分论坛组成,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的70余位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青年学者和百余名大学生代表参加。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笑京研究员、中国铁路总公司电务部信号处曹玉处长、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主任唐涛教授、东日本铁路公司技术顾问(原常务董事、铁道本部本部长)松本雅行、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电务处副处长陈建译教授级高工等专家学者作为本次论坛的特邀嘉宾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并做了主题报告。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蒲云、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潘炜、副院长郭进、党委副书记戴齐、马琼,院长助理、自动化系主任王小敏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郭进副院长主持。蒲云副校长在开幕式中致辞,他首先表达了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老师和同学的欢迎。他说,在交通先行、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召开本次国内高校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论坛,立足学科前沿,激荡思想,必将对交控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是对西南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隆重的学术献礼。随后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轨道交通学科特色和研究基础,着重介绍了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学校发展和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信息学院近年来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以“现代交通通信与传感网络”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轨道交通信息工程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建设为代表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人才。
潘炜院长在致辞中对参加论坛的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各位来宾给予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他详细介绍了学院的师资力量、教学科研设施、学生概况以及两地办学的格局,他邀请与会嘉宾通过此次论坛充分交流,加深了解,建立长期的合作与联系,也欢迎各位来宾能够莅临信息学院所在地九号教学楼,指导学院发展与建设。
主论坛报告由院长助理、自动化系主任王小敏教授主持。王笑京、曹玉、杨晓光、唐涛、松本雅行、陈建译分别做了题为“智能交通系统的未来方向”、“中国铁路信号技术发展简述”、“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交叉与人才培养探讨”、“列车运行自动化技术发展与应用”、“Advanced Signaling Systems in East Japan Railway ”和“珠三角城际铁路CTCS2+ATO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主题报告。主持人王小敏教授总结道,六位特邀嘉宾来自国内外权威专家与知名学者、行业技术管理高层、现场技术管理专家,报告涵盖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智能交通、先进铁路信号系统、先进城际铁路信号控制等多个领域,内容涉及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交叉、领域知识与先进技术融合、学科前沿与未来方向辉映,引起了参会者的高度共鸣,是一次主题聚焦且层次丰富的盛宴。
主论坛结束后,道路交通、轨道交通和IECT分论坛随后举行。各个高校的系科代表分享了各自所在学校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相关的人才队伍、实验平台、科学研究方向及成果、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各自面临的机遇、挑战和相应的发展规划。本次论坛在参会代表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据悉,该论坛是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领域的全国性青年学者论坛,第一届由同济大学承办,第二届由我校承办,是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积极营造学术氛围,献礼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的重要活动之一。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本次论坛组织质量高,是一个很好的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和思想交流的平台,也一致同意未来各个院校加强合作,可持续地开展同行交流,为推动本学科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第三届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青年学者论坛将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