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教育部官网报道学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来源:国内合作与教育培训管理处 日期:2024/01/10 13:59:48 点击数:
信息员 王毅、阮波 摄影
部门审核 终审

日前,教育部官方网站报道了学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全文如下:

image.png

西南交通大学:e伴乡村,助梦起航

一、基本情况

甘肃省秦安县、四川省阿坝州是西南交通大学定点帮扶的贫困地区,二者虽处不同地域,但在当地的中小学生群体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因教育资源匮乏,缺少父母陪伴等问题导致的学生心理问题。因此,学校为了响应“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等政策号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及家庭教育宣传周实施的背景下,数十名来自贫困家庭的西南交通大学校团委学生助理结合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受帮扶经历,怀揣着反哺社会之心,以学校对口帮扶为契机,在学校国内合作与教育培训管理处和校团委的支持指导下,发起了“e伴计划”项目,聚焦两地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和家庭教育,帮助扶持乡村教育的发展,在感同身受的陪伴帮助中打造一种可复制推广的、沉浸式的、长期陪伴的公益模式。

除学校定点帮扶地区外,项目同时在四川宜宾、什邡、德阳等地长期开展趣味英语、绘本共读、乡村篮球赛等特色活动;除此之外,项目还通过定期募捐书籍帮助当地青少年打造乡村家庭图书室,形成了具有较强推广意义和极高可行性的公益模式,同时由于项目依托高校特点,具有高校所独有的专业化、体系化、学科背景丰富、学生素质高等特点,对于高校的教育帮扶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项目入选第八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二、实施进展

(一)精准帮扶 机制完善

项目自2021年发起以来,始终秉承着“用纯粹的热忱走一条为孩子点灯的路”的初心,招募在校大学生参与陪伴志愿服务,旨在为乡村儿童提供长期、高效、精准的帮扶计划。现已形成“1 + N”服务机制,以“e伴计划”线上服务平台为支撑,以N个线下特色公益服务活动为依托,聚焦儿童心理健康、综合素质提升、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打造全链条教育陪伴服务。

1、“1”—“e伴计划”线上服务平台

搭建“e伴计划”线上服务平台,链接帮扶家庭、志愿者、专业机构、社会资源等多方信息。按角色实现不同功能,真正做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平台,开发线上陪伴、成长档案等核心功能,同时辅以家长课堂、微心愿、漂流瓶、学业解惑等亮点功能,不仅关注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综合素质提升问题,同时为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建言献策。平台以网站建设结合微信小程序,集学生申请、成长管理、陪伴视频通话、志愿者管理、培训论坛、陪伴过程记录等多功能为一体,实现陪伴的智能化、程序化,打破因距离导致的陪伴难题。

2、“N”——特色公益活动

除了线上平台外,“e伴计划”项目也切实做到扎根基层,深入乡村,实现面对面沟通,“0距离”交流,以便更好地完善平台服务。目前已经开展多种线下特色活动,比如依托高校资源,帮助孩子拓展视野的“青游学夏令营”,为进一步优化陪伴开展的“趣野乡村”,响应国家法律号召的“家庭教育宣传周”等。此外,为充实当地教育资源,拓展孩子们的阅读视野,项目还联合西南交通大学校友会、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以及因特尔公司等在当地中小学建立乡村图书馆。“e伴计划”项目始终秉持“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链接各方专业资源,以专业知识作为开展活动的基础,为进一步提高陪伴服务质量保驾护航。

(二)两载春秋 初现成效

1、五地试点,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化活动

“e伴计划”项目已同五地开展试点合作,先后成立“e伴秦安”、“e伴阿坝”、“e伴樟海”、“e伴什邡”、“e伴德阳”研学实践基地,除进行主要的线上陪伴活动外,还立足实际,积极打造适合当地的特色项目活动。例如在秦安举办“亲子云桥”活动、在阿坝开展双语(普通话和英语)夏令营、在什邡进行英语启蒙营等,力争用最适宜最有趣的方式提供最真诚的关爱和最有效的帮扶。两年时间,累计在五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陪伴服务,累计号召500余位在校大学生参与(其中不乏其他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线上陪伴活动4800余次、线下陪伴活动70余次,精准帮扶200余位儿童。

2、互联网+,打造有质量的线上陪伴平台

项目着力打造“e伴”线上服务平台,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做到“Internet”与“Education”完美结合。通过一个线上服务平台,实现线上陪伴开展监督和追踪记录,全程跟进参与儿童的身心状态与变化,利用专业算法和成长模型对陪伴结果进行合理评估,以提供适当的引导帮助。

针对线上陪伴志愿者,建立严格的遴选和激励制度,完善志愿者培训体系,同时邀请专家顾问项目提供各方面指导,为线上陪伴保驾护航,力求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开展高质量的线上陪伴,帮助乡村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3、共同成长,提供温情双向陪伴

志愿者与孩子的交流建立在成为好朋友的基础上,以真心换真情,通过学习解惑、情感疏导、生活分享,为孩子提供有温度的跨空间陪伴和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同时,志愿者也结合自身所长,履行社会责任,提升自我价值和获得自我成就。通过回访,参与项目的孩子家长和当地学校认为线上陪伴对孩子们起到了积极正面的影响。

4、线上线下,构建智慧学习大课堂

项目定期开展各类线上主题活动。开展“见信如面”、“亲子云桥”活动,传递志愿者与孩子、孩子与父母间的真挚情感;“e伴读书会”、“e起悦读”活动带领孩子们在阅读中迸发奇思妙想;针对四川什邡开展外语线上陪伴12期,提升乡村儿童的英语语言能力。到目前为止,共开展线上主题活动70余次,参与学生超1000人次,活动反响良好。

同时立足实际,积极开展线下实地调研和研学活动。前往四地开展实地调研共10余次,通过线下见面直接拉近孩子和志愿者间的距离。同时积极调研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家长和孩子的实际需求,以打造良好的帮扶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开展了学习辅导、兴趣培养、情感交流、能力训练等活动,打造多层次、宽领域的多元化智慧课堂。

5、送书下乡,共建乡村文化家园

西南交通大学“e伴计划”项目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共开展四次“送书下乡”活动,向西南交通大学师生征集闲置书籍,定点捐赠至甘肃秦安、四川宜宾、四川什邡等地,目前已开展四期送书下乡活动,共计捐书13000余册,带动2000余名志愿者。在四川阿坝阿布洛村,落实开展了“一户一书架”,让书籍进入家庭,丰富乡村儿童的精神世界。同时针对乡村老师,捐赠了一批教育方法类书籍。通过书籍的传递,乡村居民接触到丰富的知识和文化,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和综合素养,有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6、媒体矩阵,社会共同关注儿童教育

将微信公众号与视频号打造为项目开展的主阵地之一,通过开设不同的宣传和学习板块,让社会各界可以此为窗口关注“e伴计划”活动情况,关注儿童教育问题。开设“家长课堂”,邀请专家定期解答家庭难题,分享家庭教育政策、亲子陪伴等内容,不断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可操作的提升亲子关系技巧今后也将拓宽宣传渠道,引导社会各界的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e伴计划”,关注儿童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关爱。

截止2023年7月,西南交通大学“e伴计划”项目的相关成果被中国青年报、地方政府官媒、学校官媒等多家媒体累计报道30余次,获得了多方的认可。

(三)教育帮扶 特点鲜明

西南交通大学“e伴计划”作为致力于乡村留守儿童陪伴的教育帮扶项目,主要具备可持续性较强、教育理念新颖、公益平台创新、可覆盖面积大等特点。

1、长期的、可持续的线上支教

调研发现,除“研究生支教团”等一些官方支教项目外,在校大学生所参加的支教大多为短期,少有项目开展长期教育帮扶。“短时间”能给当地孩子们带来的生活和学习上的变化,同时也会带来相当的心理落差,让一些孩子在志愿者离开后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将对其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相对而言,长期、稳定的教育陪伴,能够真实地补充乡村教育资源的不足,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建立信任、实现深入改变。项目致力于建设长期、高效、精准的帮扶机制,拥有更加规范的运营机制,打破“短期支教”的壁垒,长时间对乡村儿童提供线上陪伴和线下帮扶。

2、综合性陪伴教育理念

国家对于教育的整体要求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综合性教育的内涵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完善人格为重点的教育。项目立足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开展活动,志愿者用自己的经历与认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加上引导、帮助孩子。

3、专业、热忱的志愿者团队

“e伴计划”项目由我校校团委学生助理团成员发起,成员多是来自于山区贫困家庭,他们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感同身受的希望将自己力量反哺社会,把教育帮扶的志愿大爱传递给更多的地区和正在困境中的青少年儿童。项目所配备的志愿者主要由我校在校大学生组成,综合素质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年龄与陪伴对象差距较小,便于管理,群体基数大,与乡村地区庞大的儿童数量相对应。志愿者团队由各类专家、专业公司在平台开发维护、项目运营管理、心理健康发展、基础教育知识、专业教育能力等方面进行指导,确保团队有效合作发展。

(四)模式健全 推广有力

为践行大学生的青春使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和服务社会,做到“既是助人,亦是自助”,项目将进一步摸索新的工作路径,完成社会使命与责任。未来推广模式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发力。

1、丰富项目形式

第一是聚焦,结合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的特色和优势,重走成昆铁路线,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等民族地区与沿线中小学合作开展相关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第二是发散,不局限绘本阅读、童声合唱,将诗歌阅读写作、国学史学教育等也纳入活动范围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将思想政治教育、感恩教育融入美育之中,将项目不断覆盖藏区、彝区等民族地区,推动促进民族融合;总而言之,团队将不断找寻更多助力帮扶孩子提升综合素质的发力点。

2、配齐建强团队

在项目建设上,制定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扩大志愿者群体,吸纳更多志愿专业从事帮扶事业的有志之士,打造一支专业背景强大的专家团队,在发展成熟之后,拟计划将项目模式在周边兄弟高校进行复制,扩大群体与帮扶地区。第二步是将项目发展成熟后,进一步向社会推广,吸引更多有爱心的社会人士参与其中。

3、建立“大数据+公益”创新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和资本对教育资源的裹挟下,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和提升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的题中之意。“e伴计划”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发线上教育服务平台,将陪伴教育从传统的线下搬到线上,解决距离带来的不利因素,将“大数据+公益”的理念贯穿到服务的全过程。将相关教育资源整合,在互联网平台进行共享,让青少年儿童能够在平台上沟通交流,实现成长过程的全纪录。同时借助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不断进行宣传推广,扩大项目的辐射面和影响力。目前项目已与浙江省某民政部门达成初步合作意愿,以期在沿海地区开展工作的同时,能将更优质的教育理念和资源引入西部地区。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西南交通大学立足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针对乡村教育专业师资有限、综合素质提升欠佳、培育目标不明确、地理交通不便利等实际情况,搭建长期教育帮扶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精准渠道,输送高校优质师生资源,拓展乡村儿童发展视野,在乡村教育发展事业和乡村振兴事业上打造一条特有的帮扶之路,用心用情用专业化的知识和过硬的素质陪伴在山区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在学校和国家对口帮扶事业上贡献智慧和力量。


原文链接地址:西南交通大学:e伴乡村,助梦起航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moe.gov.cn)


信息员:王毅、阮波  作者:王毅   编辑:刘中慧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