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郑宇,现在我负责是智能城市这块业务。一句话来说,我就是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打造未来城市。
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我们的大学》这个节目听到西南交通大学徐飞校长给青年学子们上的一课。中间的很多元素都是我们抹不去的回忆,也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去追忆。
下面我也结合我个人的思考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和观点。
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开始于对自身的了解,他要知道自己对什么事情感兴趣,擅长做什么事情,以及未来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找到兴趣就找到了做事情的源动力,了解了自己就可以事半功倍,清晰地设置目标,就可以有长远的发展。
第一点,大胆尝试,发掘兴趣。
很多同学其实对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其实并不是那么清楚,那么怎么知道自己对什么事情感兴趣呢?首先我们就要尝试。
1997年我大一入学那段时间,第一次我的学长带我去参加一个同乡会。当时呢,在会场大家就即兴的跳起了交谊舞。那个时候我其实没有任何的舞蹈基础,在那种环境下面,本来看似很简单的舞步,到我这儿就很难学会。于是,我就变成了个看客。但是我想,如果我也能够像学长这样翩翩起舞,那该多么得意?很快,大一的下半学期,学校开设了体育舞蹈课程,作为体育课的选修之一。当我了解到,这就是所谓的国际标准交谊舞,被简称为国标舞,也就是我们师兄弟们在舞厅里面跳那个舞,我心里面既是激动又是犹豫。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呢,我还是大胆地选择了这样一个课程。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面,很多事情超过我自己的想象。选修这个课程的半个学期之后,我被学校的舞蹈队选中成为了大学生艺术团的一员,在学校的各种表演上登台演出。
在大四的毕业季那一年,2001年,我们有幸被邀请参加中国的大学生艺术节,在西子湖畔我们留下了自己的青春律动的身影。
听到这里,大家觉得好像我很幸运,因为选择很重要,你做出了一个选择,所以你获得很多的收获。但这只是一个出发点,其实没有那么容易。在选择的背后需要坚持不懈,付诸实践。这就是我要跟大家讲的第二点。
所以很多过程其实有了兴趣、有了选择只是第一步,后面有坚持不懈和付诸实践。
那我讲的第三点就是要勇于挑战,激发潜能。
很多人在大四的时候都要做毕业设计,都会选题。这个时候大家心情其实很复杂,既想选一个有价值的题目,想学到东西,但是呢又特别怕这个题目做不好,耽误自己的成绩和毕业。因此,很多同学抱着这种安全的心理选择了一个比较饱受的题目。那一年我大三,我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研究生的方向,当时因为我个人兴趣,觉得我自己对计算机程序设计更加在行,所以当时我主动联系了计算机学院的何大可教授,作为一个身在机械学院的学生,跨系去联系其他学院的老师做毕业设计,这种机制在学校里面其实是鼓励的。通过简单的邮件的沟通我跟何老师见面了。何老师给了我一个题目,叫做智能棋具的设计。
我刚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读了四五遍我都不懂,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现在可以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其实呢就是一个智能棋盘,选手只要专心下棋,当你棋子走动的时候呢,它会自动记录棋谱,并且自动记录时间,而且这个数据会自动传到我们的电脑上面,去供转播。这样一个自动化的东西在现在来看,仍然不觉得落伍。但是回想18年前,在那个年代,在那个信息并不通畅,没有互联网搜索的年代,在很多开发软件不成熟的年代,在很多资料很难收集的年代,做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当时没有人敢选这个题目。但是有了第一次我在舞蹈队的经历之后,我就敢于去选这个题目。
我拿到这个题目之后,我题目我读了很多很多遍,然后我买了很多很多书,发现还是不够。我又去书店里面、去图书馆里面一本一本的书去查,把很多零碎的资料拼到一起。因为这个工作涉及太多方面的知识,包括底层的硬件电路板的设计,很多的芯片资料本身都没有,我们要去城隍庙去买,能拿到一份英文的资料都高兴的不得了。尽管那个资料可能根本就看不懂。
我们还要自己去焊电路板,自己做棋盒,自己编软件,甚至自己喷油器,所有的工艺都靠自己来完成。有很多次,我都觉得自己要失败了,我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我觉得来不及了。但是就在这种时候,咬着牙挺过去了,我认为这个是黎明前的黑暗,未来的曙光很快就会来。而事后每一次这种黑暗我都觉得是对我人生的一种磨砺,每一次突破这种黑暗,就是对人生的一种新的洗礼和拔高。这种经历刻骨铭心,终身难忘。以后我在工作场景中再遇到任何事情,我都不觉得比当前那个事情更难,我都有足够的信心去面临挑战。这就是我选择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才激发了我的潜能,才让我能够到了一个新的境地去迎接更高的挑战。
第四点,反思过去,构想未来。2005年,我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通过11轮的面世加入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来到这个城市之后,我发现北京有很多的问题,包括交通、环境的问题、能耗的问题,加上我自己在学校里面完成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跟地理信息相关的,结合我自己的基础以及我现在遇到的问题,我就提出了城市计算这样一个愿景。
我简单跟大家讲讲什么叫城市计算,因为这个概念听起来很高大上,很复杂,实际上它很简单。一句话来说的话,我们就是要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打造未来城市。
讲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我们城市里面空气现在非常不好,政府和老百姓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政府呢也在城市的很多角落里面建立了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这个站点每个小时会播报周边空气质量的读数,但是这个站点是非常昂贵的,一个站点可能要几百万的成本,而且占地面积也不小。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去布局这样一个站点。
但是,城市的空气是非常不均匀的,因为空气质量受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交通、能耗、周边的扩散条件,是有公园还是有绿地,都不一样。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所在的位置,这个地方的空气质量如何,我们更不知道未来几天我们这个地方的空气质量会怎么变化。由于涉及到各种因素,我们需要把空气质量本身跟气象,跟交通,跟地理信息的数据融合在一起,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建立一个地方的数据,各种数据,跟这个地方对应空气质量的关系。一旦这个模型建立好之后呢,我们想把这个模型应用到城市的任何角落,哪怕那个地方没有建空气质量站点,我们也可以根据它这个地方的交通、环境和其他的数据来估算出这个地方的空气质量。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人工智能的场景,也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计算的应用。
那这就是一个城市计算的典型案例,它既跟我们的生活相关,也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用到了大数据用到了人工智能,也用到了云计算。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了很多东西,有我学生生涯的故事也有也我在新的工作场景中的一些经历。最后我用四句话来总结我的思考与大家分享和共勉:
第一,大胆尝试,发掘兴趣。
第二,坚持不懈,付诸实践。
第三,勇于挑战,激发潜能。
第四,反思过去,构想未来。
谢谢大家。
作者:郑宇 责任编辑:陈丝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