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经济管理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熊璐洁。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隆重的典礼上,作为新生代表发言。
我们都已求学十余载,今天在这个新的起点,我想我们的心情都是激动的。有首诗这样说:“凡是遥远的远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也许就是来自未知的诱惑,我们来到了这里。如何度过这一段时光呢?我也曾在假期里寻找答案。我读了《追风筝的人》,书中两代人跨越二十年的对心中那份真挚情感的追逐让我感到一份笃定坚持的共鸣;去看了燃爆假期的《战狼2》,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自豪感与爱国情怀给予我勤勉奋发的动力。我想我有了答案,希望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一、笃志虚心,求学为有功。
大学问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作为研究生,重在“研究”二字。“研者,磨也;究者,穷尽也。”我问过自己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读研?”、“读研可以为我带来什么?”、“我能否坚持下去?”我本科学习的是物流工程专业,在不断的学习钻研中,我意识到物流与商流、信息流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逐渐接触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共享经济、体验经济、智慧物流、新零售、云计算等新概念。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开启全新包容学术圈成为流行。我内心有一个声音逐渐清晰,跳出去,跳出去……所以,我选择保研来到西南交通大学,改为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我相信在当今的大科学时代,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跨界可以促进学术创新,拓展自身发展的广度与宽度。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笃志研学、开放交融的学人。
二、上下求索,勤中得学问。
我校老校长茅以升教授说过:“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无数的古人圣贤以亲身经历告诫我们懒惰致败,我们要以勤治庸。前几天,一位在早稻田大学研究国际关系的学姐,发了一条朋友圈:她的导师已经70岁,时常表示自己要做的,想做的还有很多。这让已经很优秀的学姐认识到自己还不够勤奋、不够专业,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到学术中潜心摸索。人为什么会勤奋不辍,是因为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在等待我们探索,而这种勤奋努力会影响改变我们的世界。有档节目叫《我是未来》,哈佛大学的韩璧丞博士研发出“意念手臂”,让双手残疾二十七的运动员在十几分钟内成功与人握手并使用毛笔写字。韩博士说,真正好的科研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它应该是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我们不能忘记对他人的责任和依赖。尚在科研起点的我们,不是更应该终日乾乾,绝不做科学领域的庸人吗?
三、实践创新,治学不畏难。
当人类围棋输给Alpha Go,有人开始担忧人工智能将抢去人类的“饭碗”,有人迫不及待想去体验智能生活,还有人在期待着Alpha4.0如何战胜Alpha3.0。创新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不给人类喘息的时间。作为青年人,谁又知道下一项改变人类的技术不会在你我之间产生呢?当然,在成功的路上,我们要先去翻越一座座学术高峰,在老师的指导下,扎实地利用所学、所思,将输入转换为输出。创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的学校西南交通大学在轨道交通的创新路上已经走了121年,今年我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揭牌,这里面有着交大人的智慧;全球首创新能源空中列车,是交大的科技创新成果。母校的努力和创新精神为我们新一代交大人指明了道路,我们也必将在创新中坚定前行,不忘初心,追求卓越!
竢实扬华,久久为功。自强不息,知难而上。虽然我初来乍到,但交大精神已然让我印象深刻,它将对我的整个求学生涯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求学的未来,我想对你说,我将为你千千万万遍!同窗们,我想对你们说,让我们一起在交大开辟出属于我们的学术圈吧!
最后,祝各位老师工作顺利,祝各位同学学业有成。谢谢大家!
作者: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陈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