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电气工程学院2017届博士毕业生臧天磊。今天非常高兴也很荣幸能代表全体毕业研究生向母校道别!在这个幸福与喜悦的时刻,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大家向深切关怀我们的领导、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谢谢你们!
作为毕业生,我们在这个夏天收获了无数句“毕业快乐”!这也似乎是我们从入学时就期盼的一刻,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完成了人生的又一段历练,将要带着满满的收获迎接下一段旅程。所以我们爱毕业,爱毕业的收获,爱毕业的疯狂,爱毕业的希望。而我们这种充满爱的幸福感是母校给予我们的,用爱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做大写的人。作为一个本硕博均就读交大的“三交人”,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三个关于“爱”的故事。
有一种爱叫无畏。与母校最难忘的事情之一,就是我本科时和交大共同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当时,我们正在上李岗老师的自动控制原理课。楼突然剧烈晃动,李老师喊道:“大家不要慌,都躲到桌子下面去!”而他却跌跌撞撞地走到教室门口,打开门,并守在门口,后来我知道那是为了防止门挤压变形影响大家逃生。摇晃刚一停,李老师又喊道:“大家快跑,注意安全!”在确定所有同学都安全逃生后,李老师才最后一个跑出教室,并在楼下的空地上维持秩序。大灾大难,方显大仁大义。李岗老师在危难之时,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这种无畏的爱让我既感动钦佩又深受鼓舞。这也让我从此立志要成为一名老师,一名像李岗老师那样的好老师,有朝一日也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励向上的灵魂,教会学生如何爱自己、爱他人,将这种爱一直传递下去。
有一种爱叫无私。作为毕业生代表站在这里,我很不好意思地告诉母校,我也曾经有一段偏离优秀,迷茫不前的经历。我带着“竢实扬华”奖章和省级优秀毕业生的荣誉,并以遴选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博士阶段。并在读博第一年获得国家公派,赴多伦多大学进行联合培养。留学的一年里,我努力汲取国外新鲜的专业知识、领略风土人情。但由于国内外培养机制的不同,我回国后,才发现国内的同学已经手握多篇高水平论文,取得科研上的突破,而我却成果寥寥。这种差距,让我开始自我怀疑、焦虑,甚至一度迷茫,懈怠学业。这些都被我的导师何正友教授看在眼里,反复找我谈心,工作室、会议室、楼道、来往实验室的路上,只要有师生单独聊天的机会,他就会叮嘱我,要尽快调整心态,正视国内激烈竞争的现实;把注意力集中到博士课题的研究中,扎实推进研究工作。老师的关爱让我有了再次出发的勇气,开始白加黑、5+2的追赶。为了帮助我尽快提升,何老师也常常牺牲自己休息和陪伴家人的时间,与我讨论问题至深夜。时至毕业,我以第1作者发表SCI、EI论文11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出版著作1部,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每一个人都有重新振作的机会,但不一定都能很好把握。而我幸承师恩,是老师无私的爱,把我从迷茫、懈怠的深渊中拉回来,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还有一种爱叫无惧。目前,我已收到清华大学博士后的OFFER,即将进入国际顶尖的能源互联网研究团队,结合轨道交通特色,开展“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网与轨道交通协同运行研究”。我深知,作为应届毕业生能够获得清华大学团队的青睐,与母校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重大建树和强大影响力是分不开的。今年,学校提出“要把西南交通大学建设成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第一的大学”,这令所有交大人振奋。同学们纷纷表示:“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交大立志在轨道交通领域称王称霸了,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的母校始终传承着“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无惧困难与险阻,奉献于国家的轨道交通事业。这种对祖国的大爱,不仅为毕业生们打好了职业底色,更赋予我们行走江湖的底气,让我们无惧于未来的未知,敢于拥有大梦想、大格局、大视野,大胆创新、勇担责任!
我们毕业了,虽经历了痛苦和煎熬,但我们始终被爱包围。因为来自母校——西南交通大学的“爱”永远不会毕业。我们将带着母校赋予的一切离开,不辜负母校的培养!
最后,祝所有心中有爱的交大人生活美满,事业鹏举!在爱的回归线上,让我们期待美好的重逢!
谢谢大家!
作者:臧天磊 责任编辑:陈丝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