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合 > 人才培养 > 正文

西南交通大学成功举办第四届“交天下菁英,通宇内鼎甲”学者论坛

来源:党委组织部(党校、人才工作办公室) 日期:2020/12/10 14:23:47 点击数:
信息员 摄影
部门审核 终审

12月3日至10日,西南交通大学第四届“交天下菁英,通宇内鼎甲”学者论坛在学校隆重举行。该论坛旨在诚邀活跃在科学前沿或热点研究领域的优秀人才,通过学术报告和研讨开展学术交流,促进联络与合作,吸引优秀学者来校干事创业,实现人生价值,与交大共同成长。本次论坛共分为主论坛、分论坛两个部分,由于疫情防控要求,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主论坛由学校党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办公室)主办,分论坛按照学科类别设置,由相关学院承办。

北京时间12月3日19:00,“交天下菁英,通宇内鼎甲”主论坛开幕。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姚发明,学校党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办公室)、人事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来自海内外的90余位青年学者和我校青年人才代表出席论坛。会议由党委组织部部长、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韩旭东主持。

在论坛开场致辞中,杨丹表示,长期以来,西南交通大学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新时期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第一优先级的工作,努力建设一流的人才队伍,为复兴西南交通大学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持。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引进工作方面,坚持目标导向,按需引进,突出重点,推出了一系列的人才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杨丹指出,学校将进一步关注人才待遇,为人才提供专属空间,充分展示西南交大招揽人才的满满诚意。

大会学术报告阶段,国家级特聘教授、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朱庆教授作题为“数字孪生川藏铁路实景三维空间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的特邀报告。在报告中,朱庆教授从“怎样才能做到川藏铁路百年大计”问题出发,引出数字孪生铁路空间信息平台,该平台可以实现建设工程信息的透明化和可追溯,让川藏铁路的规划、设计、建设变得更精细化,也能提高统筹管理效率,同时朱庆教授也对该平台建设中将面临的一些关键性技术挑战进行了详细讲解。

IEEE Fellow、IET Fellow、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范平志就“现代通信网络中的信息编码”作主题报告。范平志教授从通信未来的目标和重点,现代信息论与编码技术,通信网络核心编码技术以及新兴编码技术挑战四个方面做了分享,范平志教授表示,现代编码技术将是未来通信的核心技术,值得特别关注。

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科学探索奖”获得者、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开云教授就“重载列车与轨道相互作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作主题报告。报告中王开云教授介绍,面对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制约瓶颈问题,开展了重载列车与轨道相互作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的相关研究,构建了重载列车与轨道动态相互作用的系统分析方法。该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被国际重载协会列入《重载铁路运营最佳实践指南》。

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美国TRB新星学者、成都市“龙泉英才”特聘专家韩科教授在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学校大气智能大数据监管中心,围绕“生态大脑”助力蓝天保卫战作相关内容报告。详细介绍了智能化大气监测管治系统,并进行了演示。

姚发明对主论坛作总结发言。他再次强调“人才强校”是学校的主战略,并简要汇报了我校人才引育工作。他指出学校利用重点科研平台,在学校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基础学科、新型交叉学科以及人文社科等领域,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并代表学校热忱地欢迎广大海内外青年才俊和专家学者到西南交通大学来交流合作。

同时“交天下菁英,通宇内鼎甲”十五个分论坛按照各自设置时间,于北京时间12月3日-12月10日如期在线上进行。各学院的领导、师生和各位专家学者,围绕着学科特色与发展、科研平台、工作条件、研究方向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作者:刘继宗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