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交通科研工作者,不仅要修路架桥,更应架起知识与公众之间的桥梁。”

你好!在一个春意盎然的三月,你写下了这封信。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你是如何踏上科普这条路的?
从小到大,对知识的渴求始终驱动着你不断突破。2010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你来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十余年间,你在工作岗位上勤奋耕耘,教学科研能力稳步提升。
202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你接触到了科普工作。那时你42岁,正是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教学上,你正负责多门本科生、博士生课程,备课、授课、课群组协调、课程管理,教学工作任务繁重;科研上,你负责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还肩负十余位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家庭中,你的孩子只有8岁,是最需要母亲陪伴的年龄。多方面的重担时常让你很有压力,但你没有轻言放弃,积极响应国家的科普号召,投身科普事业。
延续着科研工作中的钻研劲头,你勤于观察、思考,用心学习、演练,逐渐收获了回报。2023年,带着亲手制作的背景视频,你首次参加交通运输部举办的科普讲解大赛,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赛后你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投入到新的探索中。2024年,你再次参加交通运输科普讲解大赛,斩获第一名,并代表交通运输部参加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获得了国家级三等奖。这些成绩不仅仅来自于日复一日的努力与积累,更得益于与年轻一代同台竞技的勇气。无数个哄睡孩子后的不眠之夜,无数次与年轻对手思维碰撞的火花,都让你前行的决心更加坚定。
你深知,科普的意义在于普惠,而真正的普惠,不应该落下任何一个人。你秉承着“让科普之光照亮更多角落”的理念,将目光投向残障人士这一特殊群体。你跟随听障人士自学手语,买来标准教材学习盲文。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学习和练习,你为听障人士制作出了科普视频《无声地震小课堂》,为视障人士制作了盲文科普手册《指尖地震小课堂》。看到观众用手语比出“谢谢老师”的瞬间,所有深夜练习的苦累都在你心中绽放成幸福的花朵。
多年的耕耘让你成为了首批天府科普使者,在科普工作中,你愈发深刻地感受到,科普的目的是帮助民族提升整体素质,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不是数字与公式,应该充满温度和关怀。作为科研工作者,推动人类科技创新是本职,传递科学知识是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交通科研工作者,不仅要修路架桥,更应架起知识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希望未来的你,继续秉持初心,和其他女性交通科研工作者一起,用智慧和温柔为科学知识的传播铺就一条充满温度的道路。
来源:中国交通报2025年3月6日第6-7版https://pub.zgjtb.com/jtqg/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5972/455387.html?isShare=tr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