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内迁、书声未绝,十年辗转,铸就育人传奇……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教育电视台“育见新闻”推出“校史中的抗战记忆”系列访谈栏目。9月23日,在学校档案馆(校史馆)大量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栏目组走进西南交通大学校史馆,专题采访学校原党委副书记、《西南交通大学史》主编何云庵教授,讲述学校弦歌不辍的抗战记忆。

栏目以访谈对话的形式讲述了学校在抗战时期播迁办学的艰辛历程与精神传承。何云庵介绍到,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1933年,师生踊跃捐款支援绥远抗日部队,《何梅协定》签订后,学校地处日伪控制区,形势危急,在时任校长孙鸿哲先生的坚持下,学校成为冀东地区唯一悬挂国旗的学校,成为冀东人民心中的圣地。

1937年至1946年,学校师生南迁辗转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1939年2月,学校在贵州平越复课,尽管条件艰苦,但在这一时期学校各方面工作仍取得了明显发展。六年时间里,学校培养出九位院士,其中矿冶系1943届同一班级走出三位院士;姚桐斌、陈能宽等“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也出自这一时期,展现出学校在战火中弦歌不辍铸就的育人传奇。
节目中特别讲述了茅以升老校长“挥泪炸桥断通途”的故事。钱塘江大桥由桥梁泰斗茅以升先生主持修建,是中国自主建造的首座公路、铁路两用桥。为阻滞日军南下,大桥在通车89天后被毅然炸毁。这一“宁毁己物、不资敌用”的壮举,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鼓舞了军民士气。除了钱塘江大桥,以杜镇远、龚继成、赵祖康为代表的交大师生还主持修建了滇缅公路、滇缅铁路、呈贡机场等众多战略工程,为抗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体现了交大人以工程技术报效国家的担当。
访谈尾声,何云庵教授动情地总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民族大义与科学精神的深度融合,是我们后辈永不能忘的精神内核;抗战精神彪炳千秋,爱国爱校的传统更需代代永续。作为后来者,我们当肩负前辈重托,牢记使命担当,不负国家培养与社会寄望,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大业贡献力量。”
视频链接:https://m.cetv.cn/p/5631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