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常常是我们步履匆匆间略过的风景,而在交大,有一群人正用心倾听植物的低语。作为《犀湖桃李——西南交通大学校园植物图谱建设》项目负责人,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廖海带领团队记录校园植物点滴,挖掘校园植物魅力,将校园里的“绿色精灵”一一呈现,让一株株植物从沉寂中“活”过来,为师生打开了一扇了解校园文化与自然生态的窗户。
厚积薄发:传承校园植物之韵
谈及项目立项初衷,廖海表示,早在2002年,为满足生物多样性教学需求,团队就出版了相关讲义与教学文章,然而,以往工作仅仅列出了植物名录,缺乏图片对照,许多植物只是书本上一个个冰冷的名字,这给教学和查阅资料带来诸多不便。就在这时,廖海发现交大校园里有着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例如,在四季更替中各美其美的梅花、鹅掌楸、玉兰等园林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的桫椤等珍稀植物,以及含有抗肿瘤成分的红豆杉、喜树……每株小小的植物都饱含生机。“熟知其特点,珍视其价值。”在廖海眼中,这些植物不仅是校园环境的一部分,更承载着交大人的青春记忆,不断丰厚着学校的文化底蕴。
廖海及其团队参与实践
团队制作的交大校园植物图谱,不仅提供了详实专业的植物资料,帮助学校掌握校园植物整体情况,开展校园植物规划工作,还能提升同学们的植物识别能力,具有科普价值。图谱还精选了关于植物的经典诗歌和典故,让读者在浏览时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白车轴草,识别要点: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匍匐蔓生……拍摄位置:犀浦校区2教与6教间”,项目开设公众号,不定期发布植物信息。虽然目前尚未形成成熟模式,但已成为展示校园植物的重要平台。廖海说,未来计划加强互动功能,吸引更多人关注校园植物。
绿意启航:探索植物奥秘之旅
“实地考察是重要环节。”项目启动后,从校园角落到湖畔树影,都有植物图谱团队身影,他们观察、摸索,仿佛在探索一座“植物王国”的奥秘。团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穿梭于犀浦、九里、峨眉三校区,对各类植物进行全面追踪拍摄,努力涵盖植物不同生长阶段。
“植物生长受季节影响,像冬季开花的植物就要在特定时期拍摄,这需要长期持续投入。”以峨眉校区实地考察为例,廖海解释到,峨眉校区距成都较远,项目组成员主要借助暑期实习,集中力量拍照记录。经过不懈努力,团队现已完成400种植物的记录工作,积累了丰富素材。
团队记录的交大植物
基于前期实地考察内容,团队制作了40种植物树牌,内容涵盖植物名称、拉丁文、别名、分类特征、用途及文化内涵等,为校园植物增添了独特标识。团队还精选130种常见、美观且具代表性的植物制作成册,“这130种植物的选择与学校建校130周年相呼应,册子取名《竢“实”扬“花” 自强不息》。”廖海如是说。
宣传册
宣传册既在相关专业教学、实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又成为师生校友了解校园植物的科普指南。紧接着,项目还计划推出系列文创产品,如扑克、明信片、书签等,以植物元素为创意源泉,进一步传播校园植物文化。
行远自迩:共绘“犀湖桃李”之美
项目还与“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SRTP)紧密结合。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以校园植物为研究对象申请省创项目,参与植物资源调查等工作,推动项目进展,锻炼科研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更直观地学习植物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对于项目后续发展,廖海充满期望。他计划扩充植物种类,纳入更多珍稀或季节性植物,完善图谱内容,突显校园植物特色;进一步拓展项目功能,如增加植物生长周期、生态作用等信息,提升图谱的科学性、实用性;引入植物识别功能,为植物观察和研究提供便利。
“作为校园文化与自然教育的重要载体,项目旨在让更多人领略校园植物魅力,传承校园文化。”在廖海看来,“犀湖桃李”项目对校园文化建设意义深远,通过深入了解校园植物,师生校友能够增强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对校园生态文化的探索欲。对专业学生而言,参与项目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更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能力。“以前从未想过身边的小花小草竟有如此多的学问,现在对它们充满了敬畏和热爱。”参与项目的本科生张同学说道。
“每位成员都不可或缺,大家的付出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廖海感慨到,项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自立项以来, 师生们在交大校园这座“绿色园林”里感受大自然的馈赠,探索植物的神奇与美妙,在一草一木中寻找交大印记,用一笔一划书写交大文化。“犀湖桃李” 项目将继续绽放光彩,以校园植物为文化载体,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